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来中心做学术报告

6月16日下午,“珞珈传统文化论坛·概念史系列讲座”在武汉大学人文馆5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概念史视域中的中西日文化互动”学术团队主办。论坛邀请到了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做学术报告,题目是“术语革命与学科界说——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知识谱系中的‘日本因素’”。讲座由中心余来明教授主持。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学校相关学科的老师及中心、历史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讲座中,彭修银教授围绕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系统介绍了中国经由日本中介接受西学概念的历史情境、对接机制等问题。

首先,彭教授梳理了“文艺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在日本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与“文学学”之间存在德国传统与英法传统相互竞争的关系。其中,沿袭英法学术传统的名为“文学论”、“文学学”、“文学概论”;承继德国学统的则名为“文艺学”、“文艺学概论”等。前者主要以欧美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与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以东亚文艺为研究对象,以美学与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此为依据,彭教授认为,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文艺学”概念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苏联理论家毕达科夫的北大讲稿《文艺学引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接着,彭教授又分别以“美学”、“美术”两个概念的形成为例,分别指出“美学”与“美术”概念研究中的认识盲点。美学方面,就作为一个规范、体系化的学科概念的“美学”之形成来看,实际上莱布尼茨与伍尔夫的贡献要远大于鲍姆嘉通;随后,彭教授又对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在日本的演绎情况作了梳理,进而论证了中国“美学”学科中“日本因素”存在的合理性。美术方面,彭教授着重就日本美术系专业设置与中国美术系专业设置情况对比,指出,中国通行的“国、油、版、雕”不符合学理逻辑,呼吁学界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要考虑到文化渊源、历史现实、学理逻辑等多重因素。

发言结束后,彭修银教授与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