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心老师出版“现代学术经典精读” 系列丛书三种

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现代学术经典精读”系列丛书,我中心老师冯天瑜、杨华、郭齐勇、陈文新诸教授分别承担了其中《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与《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三种。

冯天瑜与杨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从近代以来构建中国文化史学科的经典文本出发,收录了20世纪文化史名家的32篇文章,涵盖七个方面: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文化各个专题的研究、中国传统信仰和崇拜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化论争、中国学术史研究、中国文化走向的各种主张、中外文化交流史。该书将编者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心得与这些经典作品相结合,有志于中国文化史研习的学人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郭齐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选录了经典文章48篇,并将其分为:中国哲学要义、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儒家哲学、佛教与道教等4个部分。这些选文基本涵盖了近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过程中的经典作品,以及近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发展及诸多面相。该书从历史和具体问题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程与内容,为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以及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提供了参考。

陈文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古今”为视角,收录文章23篇,主要关注了如下三个问题:中国文学史编写的个性问题,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实践性问题以及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创新性问题。同时,在该书中,陈文新教授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予以解答,这为想要研习中国文学史的学者提供了借鉴与研讨的方向。

据悉,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丛书(第一辑)共出版了6种,而我中心老师在其中承担了3本的编写工作,反映了中心在文史哲研究方面的学术底蕴。

《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目录

前言

梁启超与《中国史叙论》

附:《原拟中国通史目录》《原拟中国文化史目录》

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绪论》

附:《中国文化史·新版弁言》

陈登原与《中国文化史·叙意》(节选)

王云五与《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

杨联陛与《国史诸朝兴衰刍论》

附:《朝代间的比赛》

张岱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谭其骧与《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瞿同祖与《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吴承仕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者对于丧服应认识的几个根本观念》

梁漱溟与《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邓嗣禹与《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潘光旦与《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两个制度的讨论》

徐复观与《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附: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

沈从文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梁思成与《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任继愈与《儒家与儒教》

太虚与《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许地山与《巫觋道与杂术》

顾颉刚与《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胡适与《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钱穆与《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

附:《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自序》

汤用彤与《魏晋思想的发展》

唐长孺与《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陈寅恪与《论韩愈》

刘师培与《汉宋学术异同论》

周予同与《“经”、“经学”、经学史》

杜亚泉与《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何炳松等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附:《我们的总答复》

唐君毅等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

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节选)

费孝通与《“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朱谦之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节选)

李约瑟与《东方和西方的对话——1955年英中友好协会主席演说词(节录)》

《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 目录

绪言

中国哲学要义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

金岳霖与《中国哲学》

熊十力与《略说中西文化》、《答马格里尼》

方东美与《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唐君毅与《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导论》

张岱年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冯契与《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史华慈与《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

牟复礼与《世界观的开始》

倪德卫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

荒木见悟与《我的学问观》

秦家懿与《儒与耶:一个比较研究》

李泽厚与《说巫史传统》

杜维明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

成中英与《中国哲学的四个特性》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王国维与《释理》

张东荪与《中国哲学上的范畴》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沈有鼎与《中国哲学今后的开展》

岛田虔次与《关于中国近世的主观唯心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

侯外庐与《十六、七世纪中国进步哲学思潮概述》

狄百瑞与《从17世纪看中国君主专制与儒家理想》

钱穆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论》

萧萐父与《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刍议——新编(中国哲学史)导言》

傅伟勋与《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中国哲学方法论建构试论之一》

劳思光与《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探讨及建议》

汤一介与《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

安乐哲与《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当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倾向及障碍》

儒家哲学

梁启超与《儒家哲学》

蒙文通与《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

牟宗三与《儒家系统之性格》

徐复观与《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

芬格莱特与《如同神圣礼仪一般的人类社群》

金谷治与《关于中庸>的解释》

葛瑞汉与《程朱人性说的新意》

陈荣捷与《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

冈田武彦与《刘蕺山》

贺麟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庞朴与《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刘述先与《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佛教与道教

陈寅洛与《支愍度学说考》

欧阳渐与《唯识抉择谈》

吕潋与《起信>与禅——对于大乘起信论>来历的探讨》

石峻与《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

汤用彤与《论“格义”——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

王明与《黄庭经>考》

任继愈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柳存仁与《明儒与道教》

《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 目录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古今”视野与“古今”问题——代前言(陈文新)

黄人与《中国文学史·总论》

附录:《中国文学史·自序》(林传甲)

谢无量与《中国大文学史·绪论》

附录:《中国文学史纲·序例》(曾毅)

陈中凡与《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

胡适与《白话文学史·引子》

鲁迅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傅斯年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胡小石与《中国文学史讲稿·通论》

钱基博与《中国文学史·绪论》

刘永济与《十四朝文学要略·叙论》

林庚与《中国文学史·自序》

郑振铎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附录:《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一些问题》(陆侃如、冯沅君)

刘大杰与《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时代的文学思潮》

游国恩与《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几点意见》

附录:《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的编写问题》(郭预衡)

吉川幸次郎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的特色》

范宁与《论研究中国文学史规律问题》

邓绍基与《我对探索文学史规律的看法》

程千帆与《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序》

附录:《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董乃斌)

袁行霈与《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章培恒与《中国文学史新著·导论》

附录:《文学史的核心价值与古今演变》(骆玉明)

袁世硕与《文学史的性质问题》

陈文新与《中国文学编年史·总序》

陈平原与《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

杨义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