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儒学形态与功能的近百年变化与未来展望》开题报告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2009年12月30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维武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儒学形态与功能的近百年变化与未来展望》课题,作为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通过评审获得批准立项。为了做好项目的启动工作,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于2010年3月28日举行了课题的开题报告会。来自校外的评议专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有关领导,出席了开题报告会。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郭明磊副院长在会上致词。哲学学院副院长吴根友教授主持了开题报告会。

李维武教授在会上作了开题报告,从总体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人员分工、成果实现五个方面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构想。他指出,课题以近百年中国文化历史大变迁为背景,以近百年儒学开展作为中国儒学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着重从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变化上,对近百年儒学开展及未来前景进行总体性考察衡论。这里的“近百年”,指自20世纪初以来的110年时间。这一研究工作,具有宽阔的理论视域和厚重的历史感,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与内容,既包括对20世纪初经学、现代新儒学、近30年中国大陆新儒学等不同儒学形态进行研究,亦包括对儒学资源在近百年中国思想世界和文化生活中的多方面现代转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此,课题设计了五个子课题开展研究:(1)经学的尾声与终结;(2)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与开展;(3)近30年中国大陆儒学诸形态;(4)儒学资源的现代转化;(5)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及儒学发展展望。这就构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的研究构想,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课题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从理论与方法上进一步开拓了课题的研究空间,丰富了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法,使开题报告会实际上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学者们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近百年来儒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根据课题招标评审组专家的建议,李维武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课题对近百年儒学史的研究应当关注哲学史、思想史与政治史的关系。与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认为,要正确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联,需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评价儒学,看到儒学在历史上曾起过减轻专制政治的作用。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在发生变化,积极调动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结合,以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和现代性的困境。中国人的伦理共识、族群认同,只能来自中国文化,而不能来自西方。评议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萧洪恩教授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出现的儒学运动值得研究,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往往通过儒学而接受新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评议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何卓恩教授认为,除了关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外,还应当关注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自由主义是近百年来中国思想世界的一大思潮,影响至今。儒学通过现代转化,与自由主义发生互动,是近百年儒学形态与功能的一个新变化。

第二,关于20世纪初的经学终结问题。如何看待经学在20世纪初的终结,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引出了不同的看法。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胡治洪教授认为,经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只是衰微而没有终结,晚年章太炎以及廖平的弟子还以讲学的方式延续经学,经学的真正断流是在1949年以后。课题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张春香副教授认为,经学的终结是作为传统学术的终结,经学的精神却保存下来,促成了儒学向现代新儒学的过渡。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认为,经学的功能在近代有一个转化问题,从经学的传统中开出了现代知识体系,应当关注经学所蕴含的现代精神。

第二,关于近3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儒学开展问题。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设计中对近3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儒学开展的关注,认为中国大陆地区儒学的新开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学者们就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研究这一现象,发表了各自的见解。郭齐勇教授认为,近3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儒学开展表现了强烈的草根性。民间儒学不是一些人炒起来的。于丹讲《论语》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实反映了广大民众从儒学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需要。有人试图把儒学重建为官方意识形态,那是不可能的。课题组成员、中南民族大学哲学研究所张世保教授认为,贺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儒学现代转化的三条路向:哲学化、宗教化、艺术化。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充分展开了哲学化路向,而近3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儒学的开展则表现出宗教化、艺术化路向。现在应加强对后二者的研究。萧洪恩教授认为,现在文化产业化、资本化与儒学资源的发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电影《孔子》就反映了这一点,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关于本课题研究方法问题。李维武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对儒学形态与功能在近百年变化的总体性研究,固然有丰富的哲学史内容,但其中又有许多不完全或不主要属于哲学史而属于思想史的内容,如近30年出现的“儒学热”、“国学热”、政治儒学、儒学向民间渗透和普及等,因此课题的研究所取基本方法,不囿于传统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而强调把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哲学史所重视的“思”与思想史所重视的“史”结合起来,开展“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这就要求在研究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1)既关注儒学近百年开展中的哲学内容,又关注儒学近百年开展中的非哲学思想因素;(2)既研究儒学近百年在学术理论层面的开展,又研究儒学近百年开展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多方面影响;(3)既探讨作为精英文化的儒学的形态与功能,又探讨儒学向民间社会、下层民众渗透的形态与功能。与会学者对这一研究方法表示认同,并作了进一步补充。评议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高华平教授认为,课题如要在研究中体现历史感,必须处理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注意对具体儒学人物的评价,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难度的。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徐水生教授认为,儒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遗产与资源,而且深刻影响了东亚的日、韩等国。这些国家的学者对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有深入研究,我们应当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加以吸纳,作为借鉴。张世保教授认为,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引入社会学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如对中国大陆地区近十来年间出现的书院开展实地调查。萧洪恩教授认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儒学的发掘,值得注意与吸取。

李维武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布置,指出课题组近期的工作是环绕上述基本框架和五个子课题,对近百年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变化进行分别(阶段性、专题性、个案性)的研究,形成一批研究论文,一方面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一方面汇编为《百年儒学评论》第1辑,交出版社出版。课题组成员都表示将积极完成好这一工作。

(韦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