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石麟教授谈《西游记》及其续书的哲理蕴含

“读《三国演义》,老是搞阴谋;读《水浒传》,老是打架;读《红楼梦》,老是谈情说爱,也很累……不如看《西游记》。《西游记》里有人心大放纵,让你很潇洒地放纵,无边无垠地放纵,无所节制地放纵。但是作者也知道,放纵过后就是收束,什么时候开始收束?就从佛祖伸出他的手掌的时候。”

11月8日晚,湖北师范大学石麟教授应邀做客第96期“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为中心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带来精彩讲座《<西游记>及其续书的哲理蕴含》。石教授治学四十余年,是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近两小时的演讲没有借助任何讲稿和图像资料,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现场不时爆发出师生们的掌声和欢笑声。

围绕《西游记》及其续书,石教授将其中蕴含的哲理娓娓道来。引言部分,石教授从五行学说、生命科学、气功学、政治学说、抽象内涵、审美层面、原型批评等方面介绍了《西游记》的多层文化解读。然后指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等命名均与“心”相关,转入对《西游记》的哲学意味阐发——心猿意马的放纵与收束。

石教授认为,孙悟空与众不同的本领是人类随心所欲追求的幻化,孙悟空闹三界是人心对物质、对生命永恒、对政权等欲望追求的变形表现。放纵之后便是收束,五行山代表物质世界的重压,紧箍咒则象征着精神世界的枷锁。最后箍儿代表的佛门清规戒律被悟空内化,彻底由色欲之心变为空灵之心。“悟”是过程,“空”是结果,《西游记》最终的哲理蕴含即在于此。

《西游记》续书三种对《西游记》有局部性的发展超越,其中《后西游记》对“心猿意马的放纵与收束”的表现,比《西游记》更为深刻。《西游记》展现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后西游记》的矛盾直指人心。孙小圣因好胜之念,被造化小儿的“好胜”圈儿套住,后来在太上老君的指点下屏息凝神、平心静气,瞬间轻松跳出。而在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也莫不连续不断地跳着圈子,只要不能忘怀得失,便始终无法摆脱圈套的诱惑。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踊跃发言,就悟空为何没有爱情追求、用理论分析文本时的注意事项、《西游记》电影情节的选取、文学作品解读的超逻辑性、唐僧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边缘化等问题向石教授请教,石教授一一听取并耐心细致地解答。本次讲座在文本解读方面带给了师生很多的启发和收获,尤其是激发了大家对《西游记》续书的浓厚兴趣。

文:许虹

图:颜彦、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