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书讯|冯天瑜等《中国学术流变》


· 壹 ·


“学术”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双音节词,由并列的“学”与“术”两个单字词组合而成。故为着把握“学术”的整体意义,须分释“学”与“术”。


“学”的本义为觉悟,引申为仿效、认识、学问、学习、学科;“术”原义为古代城邑的道路,从所取道路引申为权术、手段、技术。近人梁启超指出:“吾国向以学术二字相连属为一名辞。”先秦典籍《礼记》便有“学术”连用之例,后之史籍又屡有类例。这些典籍中的“学术”,皆统指一切学问,特别是指“即器以明道”的形而上认识,因此又称为“道术”,如《庄子·天下》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有时则简称为“学”,如《韩非子·显学》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礼记·学记》所谓“论学取友”。


20世纪初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广泛接触学科分类明晰的近代西方学术文化后,不满意于古来学与术相混淆的笼统旧说,他参酌近代西方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相区别的思想,对“学”与“术”的内涵加以分疏:


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


梁氏还引述西方生计学(经济学)家倭儿格的言论,阐明学术的统合性:


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二者如辅车相依而不可离。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者,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上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


梁氏的辨析,其立意当然不限于语义学,它实际上是试图对以认知的综合性、学科的融通性(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为特征的传统学术作出一种超越,昭示了中国学术从“通人之学”演为“专家之学”、从古典混沌奔往近代分疏(亦不忘综合)的方向。我们今日整理浩瀚的中国学术遗产,考察其错综的发展脉络,固然要充分尊重传统语境,真实反映中国学术史的整体性、综汇性状貌,不可强作肢解和拼组。但与此同时,又有必要以现代学术分科理念观照过往的学术史,审慎地对传统学术作出分类与要素解析,如此既能对传统学术深入底里,获得真解,又能探幽致远,追溯现代各门学科的渊源,描述“一致而百虑”的学术发展轨迹。



· 贰 ·



近三十年来,人们日渐重视文化史研究,这种研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提供了观察历史和现状的新角度,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本民族和别民族文化创造的走向,以及诸民族文化间交融互摄的复杂过程,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文化史以文化发生发展的总体进程为对象,并特别注意人类创造文化时主体意识的演变,从而与考察客观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史和社会状貌的社会史相区别。文化史研究应当致力于对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整合,以形成一种显示规律的记述,构成这种记述的材料,则选自已知文化资料的整体。而“已知文化资料的整体”应当包括“俗文化”资料和“雅文化”资料两大部类。


“俗文化”指流行于大众民间的文化,它成自众手,是在一定时代形成于一定生活共同体的非理论化的社会意识;“雅文化”指社会上层文化,它经由职业精神生产者依靠已有的精神生产资料加工而成,较为系统、专门、定型,便于保存与传播。这两种文化的区分由来已久,我国自古便有俗乐、雅乐的对称,有风(民歌)、雅(宫廷诗歌)、颂(庙堂诗歌)的并列,有高跷、秧歌等民间游艺与“琴棋书画”等君子“雅道”的分野。然而,这两种形态的文化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渗透,彼此推引,雅文化要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以其作为依托物,或者以其作为“补强剂”“复壮剂”;而俗文化又受到处于统治地位的雅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各阶层人们的欣赏趣味上,这两类文化也并非总是楚疆汉界、壁垒分明,“雅俗共赏”这一成语便反映了两种文化相通互动的事实。


如果说,俗文化更多依赖于民间生活习俗的递嬗和大众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其文化资料(有的后来也笔之于书),那么,雅文化则主要是以经过认真加工的、精致的形态贮存其文化资料。在中国,“雅文化”的渊薮便是汇合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学术著作。一部中国学术史,大体反映了中国雅文化的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同时又注意于俗文化的研究,认真考察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交互关系,便有可能对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纷繁错综的文化现象加以整合,形成一种显示规律的认识。从这一意义而言,治学术史是治文化史的重要基础之一。



· 叁 ·



我国自古便有重视学术的传统,学术往往被推尊到至高地位。古人说: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近人陈寅恪更指出,学术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而学术的积累尤为人们所强调,所谓“水积则生吞舟之鱼,土积则生梗、楠、豫、樟,学积亦有生焉”。由于我国历来着意于学术的积累,于是有五经、六经,乃至七经、九经、十三经的确立和反复疏解,有前四史、十七史,乃至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的代代编纂,使中国学术延绵不绝,传统未坠,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连续性学术文化。中国学人在注意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又追求学术的“因时制宜”。“袭故而弥新”、“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被认作是治学的高妙境界。加之中国本土学术不断汲纳外来学术(如南亚佛学、欧美西学),彼此融会,更增添源头活水,使历代学术各具丰采,前后辉映。总之,中国学术既代代相因,又新旧更替,内外融会,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的万千气象。


中国学术史因其漫长复杂而带来研究的艰辛,也因其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事实上,我们的先辈已在这个困难而又饶有兴味的领域披荆斩棘,劳绩卓著。先秦诸子开始,历代都不乏有识之士对前代和当代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他们或者从微观(对某一学者),或者从中观(对某一学派),或者从宏观(对某一时代各学派以至纵观古今各学派)梳理学术发展的脉络,穷原竟委,各有创获。


战国及秦汉之际撰著的《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礼记》中的《学记》《儒行》等篇章便有对晚周学术的综述、分论和评议,成为学术史的嚆矢。


汉代刘安主持编著的《淮南子》中的《要略》等篇,司马迁《史记》中的《论六家要指》《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儒林列传》等篇,班固《汉书》中的《董仲舒列传》《司马迁列传》,尤其是《艺文志》《儒林传》更以较为整齐、系统的文字,记载、评介周秦以来的各个学派及其著作、思想。循此传统,以后各代史书,分设艺文志、经籍志、儒林传、文苑传、道学传、方伎传等包含学术史素材的专章。


此外,在各类文集的序、跋中,在学者们的随笔、札记中,亦多有关于前代、当代学术流变的记述和评判。


唐宋以降,朝廷组织编纂大型类书、丛书(《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集历代学术大成,为考析流变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基础。


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有学术史专书的涌现。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后,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更有叙述学派源流并对各学派学说略加论断的“学案”式著作纷纷创制,如《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以及民初编纂的《清儒学案》,便是其中的名著。


佛教、道教素来注重本宗教(及其内部各宗派)的衣钵授受、系谱传递、道术承袭的记录和研究。佛教“灯灯相传”的“传灯录”一类教派史著作,直接启迪了宋明以降诸“渊源录”和“学案”的编写形式。至近代,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学术大师,则力图站在新学的高度,对中国学术史重加评判,并留下内涵丰富的学术史论述。



· 肆 ·



前人对学术流变的追述、评论,当然都要受到自己学术观点的左右,见仁见智,各有创识。就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是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在一元中又包蕴多元因子。这种进程也影响到各代学人评论学术流变的气度。在“处士横议”“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战国时期成文的《庄子·天下》,对先秦各学派并无特别的推尊和贬抑,关于诸子的分合变异及长短得失,都有较公允的评判,显示了学术多元时代的恢弘气象。以后,《史记·论六家要指》《淮南子·要略》大体沿袭了这一传统,它们虽然承汉初思潮,显示了对道家的某种程度的偏爱,先黄老而后六经,但对于各家学说的来龙去脉和优长缺失,都尽其可能地给予客观、平正的论列。


战国晚期也有学派性强烈的评议,如《荀子》《韩非子》中论学术派别的几篇专文,党同伐异气息已渐趋浓厚。《荀子·非十二子》推重孔子、仲弓一派,抨击其他诸派;韩非斥儒士为蠹虫,而将法术之士加以抬举。但毕竟荀、韩尚未明确提出一个排斥异说的单线学统。


两汉以降,随着“儒术独尊”的日趋明朗、定型,学者论学术流变大都逐渐落入儒学一脉独传的窠臼,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之说,便开其端绪。到唐宋时期,更形成流行于士林的“道统说”。这个由韩愈的《原道》创立(该篇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孔一孟”统系),由宋代理学家完成体系的“道统说”,以正统和僭伪为尺度,规范中国学术的发展程序。朱熹在《中庸章句》中编制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一二程”这样一个系列,被视作对“道统”的经典性归纳。道统说的基本思想是孔孟学说,尤以思孟学派为正宗,与此相悖的一切学说都是异端,应排斥在中国学术正统之外。两宋以来,虽有叶適等人批评道统说,但学界主潮则是奉道统说为圭臬的。清人熊赐履所撰《学统》颇有代表性:


以孔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九人为“正统”;闵子骞以下至罗钦顺二十三人为“翼统”;冉伯牛以下至高攀龙等一百七十八人为“附统”;荀子以下至王阳明等七人为“杂统”;老、庄、杨、墨、告子及释迦氏为“异统”。

道统说的价值在于大体勾勒出儒家主流;其弊端是有强烈的宗派性和排他性,漠视儒、释、道三教共弘的事实,甚至也未能公正界定思孟学派之外的儒家各派的历史价值。


晚明以来研究学术史的学者中,不乏识见卓异的人物,他们虽然很少正面批判道统说,却能在自己的论著中挣脱这个范式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对某一时代的学术流变给予评述。这方面劳绩最著的是黄宗羲。他独立撰写的《明儒学案》,以及由他奠定基础,由其子黄百家、其后学全祖望完成的《宋元学案》,是中国最早的详尽而有系统的两部断代学术史专著。这两部书发扬王阳明的反独断论精神:


学,天下之公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不拘泥于“正统”“僭伪”一类衡量标准,清洗韩愈、朱熹等人在学术统绪上涂抹的神秘色彩和正统理念,着力于对明代及宋代、元代各学术派别产生和发展的人文地理、学者生平、著作、思想加以考辨,尤其注目于师生授受对学术派别延绵、变易的影响,并有意陈列“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使“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并“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这就把学术流变的考察置于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尊重中国学术的多元潜质,敢于穷原竟委,博采兼收,正隐约预示着挣脱学术大一统枷锁的时代趋势。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等人在研究中国学术史时,格外看重黄宗羲,并编《节本明儒学案》以求推广的缘故所在。


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对中国学术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整理。其间编辑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由纪昀等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仅对各种学术专著钩玄提要,而且对各学术派别的发展脉络作分门别类的述评,“嘉与海内之士,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流变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末在综汇中外古今学术思想与观念后,熔铸出“新学”这一学术史新动向。这一动向既是对清朝学术的总结,亦是对外来学术思想观念的初步吸收与回应。随着中外学术的进一步涵化和交融互摄,“新学”成了民初以降现代学术转型的“桥梁”而备受学术史家重视!

科学研究的前提是详尽占有材料。因此,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是切关紧要的。就学术史的研究而言,基本资料约略可分两类,一类为历代学术著作,另一类为历代学人论学术流变的论著。后者当然也是学术著作,但较之一般学术著作不同的是,它们直接表述了先贤对学术流变的看法,这为我们今天从事学术史剖析考辨提供了直接参考。即使是前人那些被时代的偏见所扭曲的看法,也折射出学术演变史的复杂面目,代表着某种时代思潮,因而也具有毋庸忽视的史料价值。这些古今学人议论学术流变的文献,便是本书旁搜远绍的对象。


近几十年来,各类学术古籍整理出版甚多,经过编辑的哲学史、史学史、教育史、宗教史、经济史、政治史资料书也纷纷涌现,其功德无量,但尚未得见一部历代学人论述学术流变的结集。我在从事文化史研究及教学工作时,常常以此为憾,因而萌生编辑这类书籍的想法。1988年与彭池、邓建华二君一起勉力编辑了《中国学术流变——论著辑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此后十年间,时有学界人士来函寻索此书,表明这一资料书尚有社会需求。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陈丽菲女士的盛意,此书于2002年增补和重新出版,篇幅由40万字增至70万字。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再次增补修订,今次修订工作彭池君倾注心力甚多。


本版保留总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八部分,此八章补入若干新篇目,包括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用力于开掘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科学人道精神。这些论说都为中国学术史研究开辟新境界。新版还择要反映由考古发掘、文献披露所推动的对学术史的新认识,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拓展对殷商文化的研究视野,提供了“释古”以重建古史的可能;楚简的联翩出土,揭开了先秦学术的原始状貌,以致有学者认为先秦学术史有必要改写;敦煌文书、汉晋木简、郭店楚简的再见天日,打开了上古及中古学术史的渊富宝库;而明清大内档案的面世,加深了对明清学术的理解。总之,新版博采新论说、新材料,意在求得中国学术流变较深广的观照。


本书各部分前均由编者撰写提要,录文则按如下顺序编排:(一)对一代学术流变的概括;(二)对各学派、学者的分论,对同一学派也先列总论,后列分论。录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者,均以*号注明。部分录文中之夹注经编者删除者,在录文后注解中说明。选录自诸子书及二十五史者一律不注作者姓名。录文版本尽量采用近五十年出版的标点本。录文中的繁体字在不导致歧义的前提下改为简体字。


评断历史文化,宜于相当时间距离之后作出,诚如清人阮元所说:“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故关于中华民国成立以降的当代学术流变文字,除少数学者的材料略有延及外,本书未予普收录。此一重要工作,还是留待未来吧。




中国学术流变

冯天瑜 彭池 邓建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目录


中国学术综论

章太炎: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

程颐:论秦至宋学术与政治*

刘师培: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节录

康有为:口说·学术源流(节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

             清代学术概论  论时代思潮*

罗振玉: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绪论

王国维: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

方以智:通雅·序

韩愈:原道(节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

叶適:总述(节录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

程颐:上仁宗皇帝书(节录)

汪循:儒志编·原序(节录)

阮元:国史儒林传·序(节录)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节录)

谭嗣同:仁学(节录

严复: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

汪家禧:儒与二氏出入论

梁启超: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

太虚: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

李渤:真系(节录)

马端临:论道教*

李约瑟(英):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

先秦学术

庄子·天下(节录)

王夫之:天下篇解(节录)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

韩非子·显学(节录)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

尸子·广泽(节录)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梁启超:《论六家要指》书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诸子

             文史通义·言公上·论诸子*

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九流(节录)

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节录)

淮南子·要略(节录)

梁启超:《淮南子·要略》书后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节录)

柳诒徵: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

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上(节录)

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节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节录)

韩愈:读荀

朱熹:孔孟周程张子·论孔门弟子*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节录)

梁启超:孔门弟子及后学(节录)

章太炎:訄书·订孔(节录)

熊十力:原儒·原学统(节录)

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论儒*

     

章太炎:訄书·儒墨(节录)

梁启超:墨者及墨学别派(节录)

韩愈:读《墨子》

俞樾:《墨子》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录)

章太炎:訄书·儒道(节录)

胡适:儒道传统*

程颐:论老子书*

叶適:老子(节录)

朱熹:老氏·老子(节录)

章太炎:訄书·儒法

   訄书·儒侠(节录)

汉书·艺文志·术数略(节录)

史记·日者列传(节录)

史记·龟策列传(节录)

秦汉学术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高诱:吕氏春秋·序(节录)

汪中: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节录)

郑樵:通志·校雠略  秦不绝儒学论*

汉书·艺文志(节录)

汉书·儒林传(节录)

汉书·五行志(节录)

后汉书·儒林列传(节录)

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

史记  论汉初黄老之学*

汉书·元帝纪  论汉家霸王之道*

魏源:论老子三(节录)

高诱:淮南子叙目(节录)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序

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序(节录)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

程颢程颐:论汉儒(一)*

程颐:论汉儒(二)*

          论书篇(节录)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极盛时代(节录

梁启超:论经学流变*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序论经学史*节录

周予同: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节录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节录

魏源: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

王国维: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节录

荀悦:申鉴·时事(节录

顾炎武:日知录·汉人注经(节录

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节录

吴廷翰:纬书

朱熹:易·纲领上(节录

         战国汉唐诸子(节录

         朱子语类  论汉唐学术*

汉书·董仲舒传(节录

汉书·司马迁传(节录

汉书·扬雄传(节录

叶適:扬雄太玄(节录

汉书·刘歆传(节录

后汉书·马融传(节录

后汉书·郑玄传(节录

后汉书·桓谭传(节录

后汉书·王充传(节录

王充:论衡·自纪(节录

          论衡·问孔(节录

          论衡·非韩(节录

          论衡·案书

后汉书·王符传(节录

后汉书·仲长统传(节录

后汉书  论原始道教之流变*

后汉书  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魏书·释老志(节录

僧佑: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节录

          出三藏记集·支谶传(节录

                           

魏晋南北朝学术

章太炎:五朝学(节录

             学变

晋书·儒林传序

北史·儒林传序

梁书·儒林传序

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

          廿二史札记·南朝经学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节录

于慎行:颜氏家训·后叙

程颐:论汉晋儒者*

          论东汉东晋学术*

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案语(节录

苏辙:晋唐学术*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节录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节录

             日知录·清议(节录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清谈之习(节录

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节录

魏源:老子本义序(节录

欧阳修:传易图序(节录

程颢程颐:论王弼*

朱熹:朱子语类  王弼用老庄解《易》*

三国志·阮籍传(节录

晋书·嵇康传(节录

三国志·钟会传(节录

晋书·向秀传(节录

晋书·郭象传(节录

晋书·王衍传(节录

晋书·裴頠传(节录

晋书·戴逵传(节录

梁书·范缜传(节录

隋书·经籍志  论佛经、佛教*

魏书·释老志(节录

周书·武帝纪(节录

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节录

法琳:辨正论·九箴篇(节录

慧皎:译经下(节录

         义解论(节录

僧佑:弘明集·后序(节录

道宣:广弘明集·序(节录

吉藏:《般若》  学之六家七宗*

道宣:《地论》  师的北道南道派*

神清:论佛教南北之异*

安澄:北方四宗*

孙绰:喻道论(节录

明僧绍:正二教论(节录

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节录

僧佑:鸠摩罗什传(节录

          法显传(节录

慧皎:高僧传·支遁传(节录

          高僧传·道安传(节录

          高僧传·慧远传(节录

          高僧传·僧肇传(节录

道宣:续高僧传·慧思传(节录

   南齐书·周颙传(节录

隋书·经籍志  论道经、道教*

萧衍:述三教诗

章太炎:黄巾道士缘起说

朱熹:朱子语类·老氏·老庄列子(节录

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节录

道宣:叙齐高祖废道法事(节录

魏书·释老志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教*

刘勰:灭惑论(节录

道安:二教论·儒道升降(节录

          二教论·道仙优劣(节录

          二教论·服法非老(节录

晋书·傅玄传(节录

晋书·葛洪传(节录

葛洪:明本(节录

南史·陶弘景传(节录

隋唐五代学术

隋书·经籍志(节录

隋书·儒林传序(节录

旧唐书·儒学序(节录

旧唐书·经籍上(节录

旧唐书·高宗纪(节录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节录

旧唐书·玄宗纪(节录

马端临:文献通考  论隋唐学术*

新唐书  唐颁《五经正义》*

刘知幾:史通·自叙(节录

朱熹: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节录

陆九渊:论异端之说*

叶適:士学上(节录

柳宗元:送僧浩初序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节录

纪昀:《法苑珠林》提要(节录

旧唐书·武宗纪(节录

梁肃:止观统例议(节录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节录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节录

宗密:华严原人论·序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节录

净觉:楞伽师资记(节录

刘禹锡: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节录

道宣:智顗传(节录

智顗:摩诃止观(节录

道宣:灌顶传(节录

          道绰传(节录

道绰:安乐集(节录

慧立彦悰:唐初佛教与玄奘求法*

玄奘:谢高昌王表

道宣:玄奘传(节录

李世民:三藏圣教序(节录

续法:二祖智俨和尚传(节录

赞宁:窥基传(节录

慧能:坛经(节录

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节录

赞宁:法藏传(节录

          神会传(节录

          湛然传(节录

叶適:王通(节录

陈亮:类次文中子引(节录

宋濂:诸子辩(节录

旧唐书·傅奕列传(节录

新唐书  啖助及大历时儒学*

新唐书·韩愈传(节录

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节录

熊赐履:翼统·韩昌黎先生(节录

李翱:复性书(节录

欧阳修:读李翱文(节录

方苞:书韩退之学生代斋郎议后(节录

李观:通儒道说

白居易:三教论衡(节录

              黜子书(节录

    黄老术

李世民:令道士在僧前诏

武则天:释教在道法上制

             僧道并重敕

杜光庭:释疏题明道德义(节录

             道德真经元德纂序(节录

旧唐书·方伎(节录

旧唐书·隐逸(节录

新唐书·方技(节录


  宋元学术

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

张舜徽:论宋代学术*

钱大昕:宋儒经学(节录

崔述:论宋儒*

宋史·道学·叙

朱熹:孔孟周程张子(节录

陈亮:伊洛正源书·序

孙奇逢:理学宗传·序(节录

戴震:答彭进士允初书(节录

          孟子私淑录(节录

江藩:宋学渊源记(节录

一、  卷上·叙

二、  卷下·记者曰(节录)

三、  附记·记者曰(节录)

谢无量:佛学与理学*

陆陇其:学术辨(上)

毛奇龄:辨圣学非道学文(节录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序(节录

戴震:闽中师友渊源考·序(节录

章学诚:朱陆(节录

陈建:学蔀通辨提纲  论朱陆*

严复:论宋明理学*

一、  法意按语(节录)

二、  道学外传(节录)

三、  道学外传余义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节录

陆瑶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序(节录

朱熹:伊洛渊源录(节录

一、胡安国:奏状(节录)

二、程颢:康节先生墓志铭(节录)

三、张崏:邵雍行状略(节录)

四、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节录)

曹端:通书总论(节录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节录

一、杨时学派·叙(节录)

二、罗从彦学派·叙(节录)

三、黄幹学派(节录)

叶適: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节录

傅文兆:陆九渊集·叙(节录

汪廷珍:陆九渊集·序(节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藏碎金录(节录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节录

一、涑水学案·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

二、荆公新学略·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

三、苏氏蜀学略(节录)

钱谦益:苏门六君子文粹·序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节录

一、艮斋学案·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节录)

二、龙川学案·文毅陈龙川先生亮(节录)

三、水心学案·忠定叶水心先生適(节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浪语集(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止斋文集(节录

冯从吾:元儒考略(节录

一、赵复传(节录)

二、许衡传(节录)

三、吴澄传(节录)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节录

一、鲁斋学案·文献姚雪斋先生枢(节录)

二、东发学案·文洁黄於越先生震(节录)

三、深宁学案·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节录)

四、静修学案·文靖刘静修先生因(节录)

五、介轩学案·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节录)


明代学术

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

        明儒学案·序(节录

仇兆鳌:明儒学案·序(节录

莫晋:明儒学案·序

明史·儒林·叙(节录

陈建:学蔀通辨·自序(节录

梁启超:论晚明学术流变*

钱谦益:重刻方正学文集序(节录

李颙:悔过自新说(节录

富平答问(节录

顾炎武:朱子晚年定论(节录

唐甄:法王(节录

崔述:论心学*

章太炎:王学

黄宗羲:明儒学案(节录

一、崇仁学案·叙

二、白沙学案(节录)

三、河东学案·叙

四、姚江学案(节录)

五、浙中王门学案(节录)

六、江右王门学案(节录)

七、泰州学案(节录)

八、甘泉学案(节录)

九、诸儒学案(节录)

十、东林学案(节录)

十一、蕺山学案(节录)

李贽:论泰州学派*

容肇祖:李贽(节录

孙奇逢:题念庵集后

阮元:徐光启传(节录

方豪:《李我存研究》作者序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

               

清代学术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节录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节录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录

清史稿·儒林·叙

焦循:辨学(节录

章太炎:清儒(节录

             说林下(节录

             汉学论

汪喜孙:国朝汉学师承记·跋(节录

曾国藩:书《学案小识》后(节录

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节录

长白达三:国朝宋学渊源记·序

章学诚:浙东学术

江藩:黄宗羲传(节录

   顾炎武传(节录

潘耒:日知录·序

徐世昌等:清儒学案(节录

一、亭林学案·叙

二、船山学案·叙

三、王先生夫之传(节录)

文廷式:论王夫之*

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节录

章太炎:颜学

文廷式:论颜元*

江藩:惠松崖传(节录

          戴震传(节录

          钱大昕传(节录

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节录)清史稿·方东树传

支伟成:龚自珍传(节录

             魏源传

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节录

清史稿·冯桂芬传(节录

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节录

梁启超:论“中体西用”*

薛福成:治学术在专精说

章太炎:俞先生传

彭玉麟:盛世危言·序

章太炎:孙诒让传

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节录

蒋贞金:严几道诗文钞·序(节录

林志钧:饮冰室合集·序(节录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章太炎:救学弊论

甘蛰仙: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蠡测——为《东方杂志》二十周年纪年作

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节录

显教:中国佛学界最近思潮之观察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张君劢:现代化的意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尝试(节录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节录

钱基博:自传(节录

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节录

童书业:新汉学与新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