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隆教授谈欧美赋学研究历史

2019年5月20日晚,应中心吴光正教授、余来明教授、申万里教授、鲁小俊教授策划的“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报告团活动之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执行委员苏瑞隆(Su, Jui Lung)老师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题为《欧美赋学研究历史概述》的讲座。这是苏教授在武汉大学所作的第二场学术报告。讲座由鲁小俊教授主持,吴光正教授出席了讲座。

苏瑞隆教授是辞赋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成果颇丰,近十几年来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在汉学界有重大影响。

此次讲座,苏瑞隆教授按照“翻译——翻译与诠释——翻译、诠释与研究”三个阶段梳理了欧美赋学研究的160余年历史。最早开启这一领域研究的西方人是欧洲学者,自1851年起,费之迈(August Pfizmaier)、德理文((Le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 Denys)、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理亚各(James Legge)等人从翻译着手,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以《楚辞》为代表的辞赋,对辞赋意义的把握也日益准确。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西方的辞赋研究进入诠释期,如叶乃度((Eduard Erkes)和马古烈(Georges Margouliès)的辞赋译注已经带有详细的注释;这时期的辞赋翻译范围也继续扩大,如赞克(Erwin Ritter von Zach)翻译了部分《文选》和唐朝的一些辞赋。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的辞赋研究进入“翻译、诠释与研究”阶段,如1957年华盛顿大学的卫德明教授(Hellmut Wilhelm)发表了有关汉赋的重要论文《学者的挫折感——论赋的一种形式》(The Scholar’s Frustration: Notes on a Type of Fu);又如1954年哈佛大学的海陶玮教授(James Robert Hightower)在论文《陶潜的赋》(The Fu of T’ao Ch’ien)中翻译并分析了陶潜及其之前所有对他有所启发的辞赋,成为了辞赋研究的学术论文典范。二十一世纪,西方辞赋研究以美国学者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教授的学术作品为集大成,其自选集《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之探微》囊括了西汉的宫廷辞赋、扬雄赋学研究、辞赋研究的主题和问题等重要内容。苏教授还以康达维教授对邹阳《酒赋》的研究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康先生引领学术潮流的赋学研究方法。

苏瑞隆教授的演讲条理清晰、幽默生动。互动环节,苏教授还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西方汉学的研究路径,热情而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而轻松。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二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术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

(文/孙文歌;图/廖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