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举行讲座

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暨武汉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邀请,2019年6月4日下午三时,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教授在历史学院103教室作了题为《契约文书的历史与逻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民主持,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杨国安教授、徐斌副教授等校内外师生共60余人到场聆听。

郑振满教授致力于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已近三十载,著述丰富,成果斐然。此次讲座,郑教授从契约文书的保存状态、历史源流、分类系统三个方面展开,以新发现的漈头林氏《福房阄书》为例,探讨了把握文书历史脉络的方式与方法。

关于契约文书保存状态,郑教授指出,可大致分为公藏机构、文物市场以及私家收藏三类。在各级博物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中,文书的保藏数目十分可观,因此“摸清家底”尤为重要。其次文物市场也是契约文书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新近发现的“太行文书”。再次,民间的私人收藏家亦保有一定数量的契约文书。针对不同保存形态的契约文书,郑教授提醒研究者在利用时需要注意“契”、“约”、“文书”等不同类别的文献之间的微妙区别,更要警惕契约文书来自于文物市场往往会面临逻辑被打乱的危险;同时他指出契约仍在不断“生产”,它所展现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文化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契约文书的历史源流方面,郑教授认为可以从上手契、找贴与回赎、纳税与推收三个方面进行理解。民间田房交易习惯,每次交易都需卖主缴出上手契或对其情况作出说明,因此上手契是从理解契约自身流转的过程的重要媒介。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找贴与回赎现象,郑教授以崇祯年间的一份找贴契约为例,指出找贴与钱粮不过户相关。同时他从福建地区大量的、持续的找贴契出发,认为应当从民间道德观念下卖主的“无限回赎权”去理解找贴的存在。

就契约文书的分类系统而言,郑教授提出了归户与归物、田面与田根、产权与债权三点思考。归户或归物,是以经营主体还是财产单位对契约进行分类,体现着不同的文书理解逻辑。同一块土地,田面与田根可以分别交易、独立运行,说明权力出现了分层。另一方面,他从福建契约出发,指出表面上是产业的买卖,实际上买主更关注的是如何收租,这是一种债权的概念,债权观念又是回赎影响下的产物。那么,在回赎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产权于何时变为债权、债权与产权的关联究竟如何,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郑教授带领大家阅读分析了乾隆五十二年《福房阄书》这一民间分关文书。以七墘垅为例,展示了如何发现、分析漈头林氏分家析产、产业来源、产业变动等问题的过程,用生动详细的例证说明该当如何把握契约文书的历史与逻辑,进一步指出契约文书研究关注的问题就是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

在讲座师生互动环节,中心及历史学院师生就漈头林氏的经济来源、契约文书所体现的地方性知识等问题,与郑振满教授进行了热切交流。此次讲座为“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21期。

(通讯员:冯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