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林存阳先生来我中心讲学

2019年6月22日上午,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先生应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之邀,于振华楼C座历史学院106室,作了题为《清代学人眼中的师友》的精彩讲座。

undefined

此次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阐释“师”、“友”的内涵;其次,例举清代学者对师友的论述;再次,师友之益与学人交恶;最后,总结从研究清代学人对师友关系的论述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林存阳先生对“师友”的解释主要依据《故训汇纂》,因“师友”在军队、官职、教育等场景中的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林存阳先生认为古代学者关于“师”的论述,皆强调重道。例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夏炯《师说》中的“师者,道之所在,学之所在也”。古代学者对“友”的论述也大同小异,认为“友”是有助学问,于人有益者。例如翁方刚《友说》中的“友者,所以化气质、析疑义、广见闻也”、姜宸英《友说赠计子甫草》中的“友者,所以济师之道之所不及也”。

林存阳先生在论及师友之益时,以柳宗元与韦中立、戴震与姚鼐等师生为例,认为师友之益在于亦师亦友,不重师徒之名,而求相得益彰,有助于学,有益于道。学者之间既有师友之益,亦有相互交恶的想象。林存阳先生总结了学人交恶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论学宗尚、观点不同,性情不同,文人相轻习气以及门户派别之争。

最后林存阳先生分享了其在研究清代学人眼中的师友关系时得到的几点启发:其一,古代学者虽对师友的认识有所不同,但都渴望建立真正的师友之道。其二,清代学者对师友之道的阐释,更为注重对“道”的追寻,对文化传统或命脉的体认承继和发扬。其三,师友是修身立命、激浊扬清、转移社会和学术风气的关键。其四,学者应有兼收并蓄的包容之心,不存门户之见。

本次讲座是“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25期讲座,由杨华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