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程苏东副教授谈战国《诗》学的演变问题

2019年9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程苏东老师应邀莅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从王典到圣典——关于战国<诗>学演变问题的一点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鲁小俊老师主持,曹建国老师、李会玲老师、钟书林老师、汪超老师、李广宽老师、韦胤宗老师、赵昱老师出席。

C776

程老师从“什么是经典,文本以何种意义获得经典性”这一问题出发,阐述了《诗》获得经典地位的过程。程老师认为《诗》《书》《礼》《乐》最开始由“王权”决定其经典地位,具有模糊性、非文本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此即王典时代。随着贵族诗乐传统的衰落以及《诗》学教育的知识化倾向,以《礼》为核心的早期“诗礼乐”结构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状况,新兴的《周易》《春秋》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极大地挑战了《诗》学的传统经典地位。为谋求与时俱进,《诗》学的发展开始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诗》的经典性由“圣人”确定。不同于持“古今异俗”态度的法家,儒家认为“古今一也”,蕴藏在经典文本之中的“道”永恒不变,但“道”只有通过“圣人”的发掘才能流传并应用于世,因此经典的形成离不开“圣人”。“道”、“圣”、“经”通过“圣人”这个中介形成紧密联系,此即圣典时代。

DD49

对应“王典”和“圣典”两个时代,程老师认为《诗》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贵族仪轨到布衣文本的过程。春秋之际,读《诗》的主体逐渐下移,呈现出“学《诗》之士逸在布衣”的社会现象。从表达方式上看,贵族主体时代的《诗》分为歌诗、诵诗、赋诗和引诗四种形式,四者作为一种公共知识资源拥有稳定的意义指向,同属周代贵族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布衣主体时代的《诗》学发生新变,文本形式上由之前的言说式转为著述式,引诗方式从 “嵌入式征引”变为“缀合式征引”。通过这种转变,《诗》的书写者获得了权威性,《诗》的文本本身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二者互相作用,共同促成了《诗》学从“王者之迹”发展为“圣人之归”,《诗》实现了自身内涵的升华,其经典地位得到了有力的维护。

11939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歌诵赋引”四种表达方式的时代变迁、王典圣典时代材料的异同、如何运用零散的文献资料做研究等问题向程老师请教,程老师一一作了细致详尽的解答。程老师儒雅的言谈、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文/颜彦;图/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