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张国刚教授谈历史上的胡化与汉化

2020年6月10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教授以“历史上的胡化与汉化——从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谈起”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云讲座。讲座在腾讯视频会议、腾讯直播同步播放,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为“真知·中国”系列云讲座第5期,“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43期。

张国刚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唐史研究、中外文化关系史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著作有《唐代藩镇研究》《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下册)等专著。

张国刚教授的讲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从唐太宗被尊称天可汗谈唐代胡汉一家的意义,二、纵论唐代以前中国历史的二大线索:胡化与汉化,三、从胡汉问题评论征服王朝论与新清史。

讲座伊始,张国刚教授从唐太宗被尊称“天可汗”谈唐代胡汉一家的意义。他指出,唐太宗有“天可汗”的头衔,这一头衔并非偶一为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把唐朝天子尊为“天可汗”,此种情况,在汉族士人的历史书写中,可以理解成四夷宾服的荣耀,对于胡人贵族来说,则是胡汉一家的证明。在他看来,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复合型政治实体,包括中原王朝与边疆戎狄(华夏与番邦),前者是天子所统,后者是可汗所领。后者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今日之中国境内和今日中国境外的部分。这个复合型政治实体存在两种关系:一是保持复合型模式,二是复合型模式解体,出现汉化或者胡化。

随后,张国刚教授纵论唐代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线索,即胡化与汉化。中国历史五千年,华夏与戎狄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就不曾中断。秦汉以后,戎狄或者夷狄逐渐与华夏族即后世的汉族变得不同,戎狄代表游牧民族,华夏或者汉族则是农耕民族。这与北方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张教授认为,中国历史内部始终存在两种并行的发展线索。一种是作为主体文化部分的华夏文明发展的线索,另外一条是中原王朝与周边、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时间互动的线索。

最后,张国刚教授从胡汉问题评论征服王朝论与新清史。他指出,所谓的胡化(胡人入塞)实质恰恰是汉化。汉化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离散族群之后的汉化,一个是部落未曾离散但是内迁后逐渐沿着离散族群的道路而被汉化。所谓“新清史”,是从北亚历史(阿尔泰文化)的角度看历史、看中国史,而将其学术路径放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考察,其说不过是皮相之论。

张国刚教授本次讲座分享了历史上胡化与汉化的问题。张教授认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作为中国本土之上的两种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谓华夏化或者汉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包容吸收各种游牧文明因素的过程,胡汉融合从来都是双向的,汉文明在吸纳胡族文化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张国刚教授的分享引发听众热情的提问,讲座气氛活跃。

“真知·中国”系列云讲座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分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本系列讲座聚焦人类文明历史坐标中的中国思想和中国制度,以旧学术启迪新思想,以人文传统担当天下道义,向听众传播精英学者的真知灼见,向世界传达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