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姚彬彬著《中国文化元典十讲》出版

冯天瑜、姚彬彬著《中国文化元典十讲》由商务印书馆于2020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约25万字,收入该社“商务馆人文通识书系”,是冯天瑜先生近年对元典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人类文明史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四五百年间,世界几个古文明区(如东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文明区、东亚文明区)不约而同地创作出题旨深远的典籍,奠定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这些典籍可称为“元典”。本书探究中国哪些典籍堪称元典,元典生成的历史条件,中国元典与古希腊元典、希伯来元典和印度元典的同中之异及异中之同,由此透视中国文化的特色。元典联结古今,其精义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命过程,回溯元典,不仅是“返本”,也是“开新”,注目于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世启迪。

《中国文化元典十讲》弁言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同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一起构成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标志。有了文字,人类方可记录自己的见闻、行迹及思考。这种记述由浅入深,由零星片断到汇成篇什。以中国而论,殷人方“有册有典”,而鉴于夏殷两代,“郁郁乎文哉”的周朝,恰值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的前后几百年间),与此间印度创作《奥义书》和早期佛典相先后,也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群哲创作《理想国》《形而上学》,希伯来先知创作《塔纳赫》(基督教称《旧约全书》)大体同时(注:“轴心时代”承先启后,以之为参照基准,亦有成书历史更为悠远的“前元典”,如印度之《吠陀》、古希腊《荷马史诗》;同时,我们将成书约在纪元以后,又具备若干元典属性的典籍称之“后元典”,如《新约全书》《古兰经》《六祖坛经》等。),中国也有学人记史、载思,初作于西周王官,再创于散落民间的东周诸子,形成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枢机,博议于诸子(《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群籍,我们称之“中国元典”,其间创制的范畴(天—人、道—器、阴—阳、自然—人为、善—恶等),构造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纽结,而其铸就的经验理性、重民尊君的政治理念,乃至向善好学、军政谋略,皆成为中国人带有本根性的精神资源,我们将其称之“中国元典精神”。

有西哲云:一部西方思想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此意非指西方人一味重复希腊元典,而是说希腊元典是西方人思维的起始,人们在前行间须不断从起始处获得启示以谋求新创。同理,中国人也不断反顾元典精义,以克服当下弊端,返本以开新,作螺旋式上升。清人龚自珍云:“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初”即此之谓也,元典精神的常青性、不朽性的原由也正在此。

元典精义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生命过程,亚里士多德学说在欧洲中世纪曾被教条化、神学化,其生动的辩证思维被阉割,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方重放异彩;中国元典也曾长期官方化、教条化,这是元典精神的死亡之吻,而创造性的思想者使元典精神重获生机。在明清之际,尤其是在近代,元典精义焕发出的光耀,烛照国人前行。

上世纪90年初,笔者研习元典,撰《元典:文本与阐释》(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此后继续研习元典诸问题,二十年来略有新的心得。近年与敏而好学的姚彬彬博士多有切磋,又蒙商务印书馆策励,我们便合作《元典十讲》,试图以较精要的篇幅绍介中国元典及其诠释历程。——与笔者研习元典的旧文相比,《十讲》特别补充或强化的内容,要之有三:

(一)自汉代形成的经学传统,只将儒家书籍视作经典,有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传习。这是不错的,然儒家典藉之外的诸子书也颇具元典性,如《墨子》的兼爱和科学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无不为,《庄子》的超然逍遥和相对思维,《韩非子》的法不阿贵及变革精神,皆传世不遗,理当纳入元典系列。成书肇始于轴心时代的佛典哲思博大,两汉以降译传中国,影响深远,中国僧人又有自创(如《六祖坛经》),广播朝野,亦当纳入元典行列。

(二)今传元典,多为两汉以下传世文献,经历代儒者修订甚至改窜,不一定是先秦旧貌。而出土文献乃入土时原书,晚近方得见天日,其原初性值得重视。《十讲》于数十年来元典出土文本略加评介,期以世君子重视此一情节。

(三)元典精义的近代转换、对现代文明的启示,切关宏旨,《十讲》尽量在有限篇幅内突显此一要点。

翼明兄惠予题签,为本书增色;编辑出版过程中,又蒙责编王飙编审在文字表述上加以润色和订正,以较为适合读者的阅读,谨此一并致谢。所议浅陋难免,切望识者指教。

2018年9月6日拟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楚康楼803室 冯天瑜



《中国文化元典十讲》目录

第一讲 何谓“元典”

第一节 “元典”界说与文化记忆

第二节 “文化重演律”

第二讲 轴心时代与元典生成

第一节 “轴心时代”

第二节 各文化圈的元典创制

第三讲 中国元典举例(上)

第一节 《诗》、《书》、《礼》、《易》、《春秋》

第二节 “五经”编纂史

第四讲 中国元典举例(下)

第一节 《论语》、《孟子》、《荀子》

第二节 道、墨、法、释经籍

第三节 中国元典的特质与传播

第五讲 元典内涵(甲):天道与人文

第一节 敬循天道崇尚人文

第二节 敬鬼神而远之

第六讲 元典内涵(乙):通变与圜道

第一节 唯变所适守持圜道

第二节 法祖重史藏往知来

第七讲元典内涵(丙):重教与经世

第一节 伦常教化尊贤亲亲

第二节 经世致用内圣外王

第八讲元典内涵(丁):民本与尊君

第一节 民本主义与尊君主义

第二节 民本与尊君的博弈

第九讲元典精神的近代转换

第一节 从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第二节 从“穷变通久”到“更法—自强”

第三节 “汤武革命”与近代革命

第十讲元典精神的现世启迪

第一节 现代文明的两难困境

第二节 固本培元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札记》《“封建”考论》《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中国文化生成史》等,并结集《冯天瑜文存》(20卷)陆续梓行。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作者奖、汤用彤学术奖、湖北出版政府奖等。

姚彬彬(1981-)

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佛学的转型》《“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佛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