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刘湘兰教授讲座:《仙传拾遗·马周》的文本建构及寓意

2024年3月21日傍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文青学社之邀,中山大学文学院刘湘兰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仙传拾遗·马周》的文本建构及寓意——兼论神仙传记对历史人物的神性叙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文青学者论坛2024年第1期,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06期,由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刘湘兰教授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逸仙优秀学者”,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古代宗教文学;出版专著《中古叙事文学研究》《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及省部级项目;相关成果获得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仙传拾遗》是唐末五代时期道门领袖杜光庭所撰,刘湘兰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学界对《仙传拾遗》的辑佚情况,指出以往神仙传记的一般写作模式为“仙真养成记”或“仙真灵验记”,而《仙传拾遗·马周》则打破了这种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刘湘兰教授将唐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马周名臣形象与《仙传拾遗》中对马周形象的文本建构进行了对比,认为杜光庭摒弃了人物传记一贯的写法,弱化了基于史实的政治经历,经过仙官身份、袁天纲相面、离世仙化等多处情节改造,以饮酒为叙事线索,将仙官、仙王、仙宫、骑牛老叟、五脏之神等神仙因素结合起来,建构起了马周传记的主体。

在此基础上,刘湘兰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仙传拾遗•马周》“神圣叙事”的内涵。刘湘兰教授指出神圣叙事本是神话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杜光庭为马周立传,其本旨传递了一种天命观,这种天命观深植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古史文化传统中。而道教在唐代被奉为“国教”,李氏自称老子后裔。在杜光庭笔下,“骑牛老叟”引领“五神奔散”的马周重返仙宫,找回本真,这一叙事主体的设定具有鲜明的政治寓意,强化了李唐政权的神圣性。

刘湘兰教授还重点分析了《仙传拾遗•马周》的宗教意义。刘湘兰教授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细致分析,提出杜光庭对马周仙官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如其他仙传一样,刻画求道成仙的经历或者出神入化的仙术,而是叙述一个因嗜酒迷失本性的仙官如何重新寻回本真与自我的过程。并且,该故事重点塑造了“华山素灵宫”这一仙境。华山为五岳之首,临近唐代都城长安,以华山作为仙王素灵宫的所在地,正是将华山视为道教洞天福地、十洲三岛的中心,是道教权力之核心所在。

刘湘兰教授最后总结道,将仙官与名臣两个完全不同的身份合理地建构在一篇传记中,是杜光庭《仙传拾遗•马周》的一个创举。该文打破了神仙传记的一般模式,将真实的历史人物融入玄虚的神仙语境中,使马周这一人物形象在宗教与历史的语境中显得立体而丰满。而将马周设定为华山素灵宫仙官,奉仙王之命赴长安辅佐李世民安邦定国的情节设定,说明杜光庭把道教与李唐王朝的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从长安与华山的地理角度,还是马周与李世民的“君臣道合”角度,杜光庭对此进行了周密构思,以此强化道教的“国教”地位。此文虽然是为马周立传,其主旨却是传递“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种天命观深植于中国的古史文化传统中。

主持人吴光正教授高度肯定了刘湘兰教授该文的切入点、行文思路和研究价值。吴光正教授认为刘湘兰教授对文本的细读尤为精彩,体现了女性学者治学的细腻与严谨。吴光正教授结合自身进行《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的研究背景,认为杜光庭作为一位宫廷道士,其文学创作的行文思路和谱系建构都反应了强烈的宗教意图,《马周》一篇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进一步研究《仙传拾遗》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

讲座最后,在座师生从该研究课题入手,延伸到治学的各个方面与刘湘兰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刘湘兰教授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指出文献和文本的精读非常重要,鼓励大家每天都要翻阅接触基础材料,勤做笔记,资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积年之功。最后,讲座在众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讯员:雷璐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