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杨华:中国古代成人礼及其现代意义——《儒风大家》杂志的采访记录

(2011年第1期)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古代的成人礼“冠笄之礼”是华夏礼仪的起点,请您简要地谈一谈何为“冠笄之礼”,以及历史上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成人礼小故事。

《儒风大家》:

杨华: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仪礼》的首篇就是《士冠礼》,它记载的中国上古人的成人仪式。男谓“弱冠”(二十岁),女谓“及笄”(十五岁)。关于冠礼起源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起源母系、父系并不重要,也没有实质性的争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不必强拗于此。著名学者杨宽先生认为,冠礼是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变而来的。

实际上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原始民族都有成年仪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青少年到成年,需要有一个关节点来表示这种转折,就好比漫无垠涯的时间需要按年、月、日来进行区隔一样。

在今天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成年礼。在非洲和大洋洲部落也有成年仪式。这种仪式一般都要表现孩子的勇气和耐力等品质,据说现在流行的蹦极,就是由非洲某部落的成年礼演变而来。他是通过从高如跳下来,来考验和显示其勇气的。

《儒风大家》:成人礼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次沉沦和复兴,但却一直作为中国成人礼的主要表现形式传承下来,现在又被当代人重新认知,那么它的历史沿革和现代认知是什么状况?

杨华:历代都举行冠礼,不同的朝代都有一些具体的变革,比如,冠礼的核心内容是给那个青年人加三次冠,也就是戴三次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帽子,随之配三套不同的衣服,这叫作“三加”,不同时代的服饰自然也会有所差别。

在二十年前,当时礼制问题还是一个非常冷僻的领域,现在随着国力增强,传统文化逐渐复归,礼制研究已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要揭示中国文明的内在结构和核心价值,根本不可能绕开它。

现在,围绕礼制问题撰写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每年都在递增;而在这一领域公开发表的论著,更是相当可观。不过,相对于其它领域而言,专门从事礼制和礼学研究的学者仍然人数有限。原因很简单,难度太大,视为畏途。历代经学家、礼学家为之皓首穷经,清代学者更是集其大成,留给我们的学术空间非常狭窄;况且,已经有几代学人失去了经学训练的童子功,我们现在研究礼制问题几乎是在没有家法、没有传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

《儒风大家》:与国外或者某些少数民族的成人礼相比,与现代的快餐文化相比,“冠笄之礼”的仪程、文化内涵的特点是什么?为何“冠笄之礼”的服装采用的是汉服,这身服装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核是什么?

杨华:冠礼的仪式包括:(1)行礼前准备:筮日、戒宾、宿宾、筮宾、为期;(2)三加: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3)宾礼冠者;(4)冠者见母;(5)宾字冠者;(6)后续仪节:冠者见兄弟、姑姊、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礼宾、酬宾、归宾俎。

这里面每一道程序又包括了若干个节目,非常复杂。第一次戴的是缁布冠,即一种黑颜色的布帽子;第二次戴的是皮弁(白鹿皮做的),类似于今天瓜皮帽;第三次戴的爵弁,也就是雀黄色的平顶帽。每一种帽子都有不同的含义,加缁布冠表示这个青年可以进入贵族的行列,具有某种政治权力;加皮弁表示他可以参与狩猎和战争;加爵弁时,与之相配的衣服是祭服,表示他可以参与国家和宗族的祭祀活动。这些都是成人标志。

至于冠礼服饰的意义,非常复杂。缁布冠与玄端、缁带、爵韠相配;戴皮弁时,则穿素积、缁带、素韠,以白色为基调;加爵弁时,则穿纁裳、纯衣、缁带、靺鞈。这些都是专门的服饰用语,是上古时期的服饰,孔子那个时代贵族极其讲究于此。

古人穿衣讲究上衣、下裳与冠的配合,色彩搭配还是其次,重要的是礼制含义。一加强调贵族身份,二加强调战争身份,三加强调祭祀身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和祭祀是中国上古社会的根本主题。

《儒风大家》:在当今社会,举行成人礼对生命个体、父母家庭、还有对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意义是什么?

杨华:首先,我赞成在现代社会也恢复和实行成人礼,让青年人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认识到自己不再是顽皮少年,这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古人冠礼的“始加”(第一加)程序中主宾要讲的那句话:“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现在年轻人的“幼志”永远去不掉,30岁以上还在家中“啃老”,却毫无愧色,有一个成人礼来强化其责任感,当然必要。

当然,中国古代的礼仪都是象征性的,视听言动,周旋揖让,象戏台表演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再表演给人看的,以显示其贵族身份,要知道,礼制的根本属性是等级性,即由之表现等级,再通过等级使社会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和谐。当然,在《士冠礼》文本形成之前,中国古人也一定会有表现勇气、耐力之类的“野蛮”的礼仪活动,但是在商周贵族社会,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这些活动程式化、礼典化、文饰化了,这就是“文”嘛,孔子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这个意思。补充一句,孔子及其门徒据说就是以“相礼”(主持礼仪)为生的。

《儒风大家》:古代“冠笄之礼”整个的流程、内容、服装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似乎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您怎么看待古代“冠笄之礼”与现代的相同与不同?古代成人礼的弊端是什么,现代成人礼的不足是什么,对于现代“冠笄之礼”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杨华:什么样的成人礼为好呢?我们现在也有不少人搞成人仪式,比如班级活动之类,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古人通过加三次冠来象征成人,实在是很合适的办法。这三次加冠,穿三种不同的衣服,表示成人后的三种身份。他每次加冠后都去东房内换上新衣新冠,出来向众人展示一番,实际上是很美观、很直观的艺术展示。当然,今天做这项活动不一定要加三次冠、穿三套衣服,可是你总得有一个新的外在表现吧,至少你得穿与平时不一样的衣服吧。那么穿什么衣服呢?我觉得穿古人服装未尝不是一种选择,现在日本、韩国仍然实行的成人礼,都是穿传统服饰的,他们穿传统服饰非常庄重。当然,中国人的成人礼是穿汉服或者穿其他服饰还可以再斟酌。实际上,现在所谓的“汉服”也不一定是汉代服装,它是一些人根据汉唐考古图像或其他资料想像复原的。这种思路是对的,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再创造”一种能够表达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实用(如果完全没有实用性,全为表演也没有生命力)的服饰,将其固定为新式成人礼的规定着装。这需要专家学者们的集体智慧。

任何社会都讲等级、讲身份,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是人人平均享受社会资源的。每个人在人格上、精神上平等,并不意味着都吃大锅饭。实际上,关于上古的冠礼是从天子到士是否采用同样的仪式,历代还存在着争论,《大戴礼记》就认为天子要五加冠,诸候冠礼则是四加,还有认为国君的冠礼年龄要提前。我们现在主张都用统一的冠礼程式,并没有因为少年的家庭出身不同而加不同的冠、穿不同的服饰,主张用一种“通礼”,这里没有等级性问题。

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目的是“去争”,也就是对人的私欲和由私欲而起的争斗进行限制。这不正是在努力制造和谐吗?根据等级和身份来分配资源,这是中国传统文明的特点,也是世界其他文明的共同特点,它虽然限制了身份等级低的人享受资源,但也限制了身份等级高的人滥用资源。

现代人对于传统的“冠笄之礼”,要内容和形式双重继承。重点是继承其内容:其一,强调青少年的责任感和身份角色认同,这里的身份是年龄身份,即承担法律责任的成年人身份(在这点上可与当今的法律条文相结合),而不是等级身份。其二,冠礼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内容是感恩,在《士冠礼》中仪式的后半部分,冠者要专门去拜见母亲,象征性地献上肉脯,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感的感激。之后冠者还要出来见其兄弟姐妹。现在冠礼当然要继承并且强化这一部分,让青少年明白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的艰难。

《儒风大家》:每个人的成人礼只有一次,它对人生的意义不可忽视,那么参加成人礼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父母家庭、社会各界、外国友人对此的感受和评价如何?最让您难忘的是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

杨华:大家在网上看到我与武汉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做成人礼的演习,那完全出于偶然。武大有一大批热爱国学的同学,他们成立了一个珞源国学社,成员中有不少是我的学生,他们想做一场成人礼(冠礼)的演习,知道我做这方面的研究 ,于是请我做指导并扮演加冠者的父亲这个角色。

学生们非常可爱,也非常认真,他们事先做了演练,并从云南的一个公司邮寄(租借)

了几套汉服。其中的一个学生在云南昆明曾经参加一场冠礼表演,“礼失而求诸野”,在所

谓主流文化已经流行这种传统礼仪的时候,偏远的云南某地还保留着此类仪式,这与今天日

本、韩国仍然举行冠礼一样。

学生们邮寄来的是全套明朝服饰。也就是说,他曾经见习过的保留在云南的是明朝的冠礼仪式。我们知道,唐宋时期的人已经在感叹,当时社会不太行上古的冠礼了(也就是我刚才介绍的《士冠礼》的程序),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制定了比较简明的冠礼程序,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大家可以看《朱子家礼》,这里面的内容比上古的《仪礼》中《士冠礼》的文本要简约得多。最近几百年来,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所谓“古代”了)都是按这些节目单来实行的。现在韩国、日本、东南亚所见到的冠礼当然也是以之为蓝本的。研究古代礼制(风俗问题也一样),如果没有一个时间流变的概念,常常会出错。

这个同学把他经历的仪式复述给大家,我实际上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这种仪式主要参与者有成人礼的主角冠者、主宾(家长请来为冠者加冠的人)、冠者的父母兄弟之类。每个人的站位、言语、动作,在《士冠礼》中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个文本是上古时期留传下来的,准确地说,应当是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就定型下来的一个礼仪文本。

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就做完了整个程序,由一个高年级同学扮演主宾,由一个低年级同学扮演冠者,我是扮演其父的角色。时间很短,地点在我们的老图书馆,那是民国早期的建筑,很有历史感。有不少记者和学生来“观礼”,有人把照片发到网上,有人说好,也有人说我们是“沐猴而冠”,一点不假,因为根本就是穿的明朝的服装。仅仅是支持国学社同学们的一次活动而已。

参加那场成人礼演习,我没有太多的感动,只是觉得任何事情一旦被仪式化之后,便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让你产生敬畏。

《儒风大家》:我们知道韩国江陵端午节申遗了,日本的成人礼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也有专家学者呼吁设定中国的母亲节,国外有成人节,浙江也有成人节,中华民族有必要设定自己的成人节吗?为什么?

杨华:日本专门有男孩子节、女孩子节,都是对小孩子的。你说的成人节,是把全国的成人礼都固化为一个专门的时间吗?我认为没必要,古人冠礼之前要占卜,各家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少年选择加冠的吉日。

《儒风大家》:成人礼的结束并不是成人的结束,而这恰恰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成人礼的实质是什么,成人礼后更重要的要做好什么?作为我们当代人,应该怎样继承并改革成人礼?

杨华:被加冠的青少年,他们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承担、负责任的男子汉。作为社会人士也给他们提供成长的良性土壤。另外,我感谢武汉大学珞源国学社的同学们,他们未来可能成为传播国学、弘扬的种子,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多培育一些这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