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新:“假仁义”总比“不仁义”强

看点提示

刘基是一个尝试着将儒家原则与谋略结合以促成事业成功的人物。

刘基《郁离子·假仁义》中说:“……诚胜假,假胜无。天下之至诚吾不得见矣,得见假之者亦可矣。”意思是:真仁义胜过假仁义,假仁义胜过不仁义。

刘基以为,任何割据一方、不对“天命”的唯一代表者服从的势力,都是大逆不道的。

朱元璋在接受了刘基等人对他的重新塑造后,其“真命天子”形象不仅具有神秘意味因而为民间社会所拥戴,而且具有儒家色彩因而为精英阶层所认可。

真也罢,假也罢,是“仁义”就能治世

大约十年前,我出过一本小册子,名为《刘伯温·智略人生》,强调刘基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谋略家。但在具体的论述中,我又再三提醒读者,刘基思想的主导倾向仍是儒家。准确地说,刘基是一个尝试着将儒家原则与谋略结合以促成事业成功的人物。

之所以对刘基作这样的定位,其依据是刘基本人的表白。他在《郁离子·假仁义》中对“假仁义”作了充分肯定。“假仁义”是伴随着五霸而出现的一个说法。他们都是靠实行“假仁义”而赢得民心、称霸一时的。有人谈起他们,用不屑一顾的口气说:“是何足道哉?”但刘基不这么看,他以为:“五伯之时,天下之乱极矣,称诸侯之德无以加焉,虽假而愈于不能,故圣人有取也。故曰诚胜假,假胜无。天下之至诚吾不得见矣,得见假之者亦可矣。”意思是:真仁义胜过假仁义,假仁义胜过不仁义;三皇五帝以下,就不再有真仁义,既然真仁义已不得见,得见假仁义也不错。刘基对“假仁义”的肯定是意味深长的。

所谓“假仁义”,即化仁义为谋略,以改善政治、争取民心。他指出三皇五帝以下不再有真仁义,这无异于说,儒家的仁义从一开始就带有策略的意味,但这种“假仁义”有助于政治的清明,可以给民众带来好处,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提倡呢?由此可以看出刘基的思路:如果天真地接受儒家原则而不与谋略结合,只能算是腐儒,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果放弃儒家原则而只讲谋略,其谋略便会沦为算计和伎俩,可得逞于一时,而不足以最终成就大事。

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他在选择谋略时不能不尊重儒家的智慧,只有在符合儒家原则的前提下,其谋略才有一种“仁者无敌”的气象。这里,守经即是从权,坚守原则正是谋略过人的表现。

大丈夫不谋权只谋“略”

作为深不可测的谋略家,刘基对于如何将仁义道德与谋略结合有过系统的思考。在刘基加盟朱元璋的顾问集团后,朱元璋的 “明君”形象日渐清晰,如割断与红巾军的联系,减免战祸地区的赋税,惩罚违纪抢掠的军人,奖励自己的忠诚的追随者甚至奖励为元王朝竭忠的人员……这一切都与刘基的影响有关,表明刘基在朱元璋的顾问集团中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在上述各方面中,引导朱元璋割断与红巾军的联系一事,也许最为引人注目,其目的是将朱元璋塑造为符合儒家传统的“真命天子”。朱元璋本人也曾致力于给人“真命天子”之感,但采用的是民间社会乐于接受的方式,即“神道设教”。曾有学者指出,朱元璋并不真正相信那些疯疯癫癫的和尚、举止怪异的道士以及荒唐无稽的梦呓,但是,他对这些人以及这种事却乐于尊奉或宣传,因为,这使他的事业在普通人心目中具有一种天神相助的味道。

神道设教,朱元璋是极为擅长的。他以神道设教,针对的是非精英阶层,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要在精英阶层中获得威望,朱元璋必须看上去像个儒家所说的“明君”。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信仰层面,他都应遵循儒家的原则。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曾是“红巾军”小头目的经历对朱元璋颇为不利,他必须割断与“红巾军”的联系。

理由是,在信仰上,“红巾军”与白莲教(也叫“白莲社”)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而白莲教属于民间宗教。刘基对民间宗教的警惕,从《郁离子·九难》的一段对话可见一斑。某公子劝郁离子(即刘基)说:“五方之域有真人焉,广大神通,浩浩无涯。其力可以斡造化,回天地;其功可以拯垫溺,拔罪苦……吾愿与先生求之。”公子的话是颇有鼓动性的,但刘基的回答却是如此简洁而又不容置疑: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仆不愿也。

不与异端妥协,刘基所坚守的正是儒家立场。他不能默认一个与儒学并行的精神权威的存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历史事实是:维护儒学的权威,也正是维护知识阶层的权威,也正是维护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的权威。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在那个时代不容低估。

平生最恨“叛乱”,所以不想“篡”官

在政治层面上,红巾军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叛乱”集团。

“叛乱”二字,一向为刘基所深恶痛绝。据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刘基隐居青田著《郁离子》期间,曾有人劝刘基割据一方,其言曰:“今天下扰扰,以公才略,据括苍,并金华,……因画江守之,此勾践业也。舍此不为,欲悠悠安之乎?”刘基笑着回道:“吾平生忿方国珍、张士诚辈所为,今用子计,与彼何殊耶?”“一统江山”或“一统政治”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政治理念之一。与之相对应,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分治”“联治”等说法——谁想“分治”,谁便是“乱臣贼子”;与人分治,则被视为“偏安”。四海一家,其所有权属于天子一人。刘基对于传统中国知之甚深,所以,他以为,任何割据一方、不对“天命”的唯一代表者服从的势力,都是大逆不道的。他对方国珍、张士诚等的不满,主要不在于他们反元,而在于他们以割据为目的。刘基推崇的是能够统一天下、代表“天命”的真主。那么,“天命”的代表者是谁呢?元朝的帝王已被上天抛弃,为“天命”所眷顾的“真主”尚待发现或确立。

他终于选择了朱元璋。也就是说,他最终确认朱元璋将是混一宇内、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真命天子”。而在刘基看来,“真命天子”是不能臣属于任何人的,尤其不能臣属于“首乱”者。所以,初见朱元璋,刘基便指出:“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昧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续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强调朱元璋“无所凭借”,这当然不是事实。历史的事实是:朱元璋曾是“红巾军”的一个小头目。刘基之所以强调朱元璋与“首乱”无关,背后的理由是:中国历史上的所有“首乱”者,几乎没有例外地以“被平定”为结局,不是被当政者所平定,就是被后起的“王师”所平定,而后起的“王师”又往往以“平乱”为口号,而不以推翻当政的王朝为口号。刘基对朱元璋事业的定位是“平乱”而不是反元,朱元璋率领的是统一天下的“王师”而不是志在割据的叛乱之师。这一定位,有助于朱元璋获得精英阶层的广泛支持,因为这一阶层的大多数都曾经“仕元”。

从上面的阐释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接受了刘基等人对他的重新塑造后,其“真命天子”形象不仅具有神秘意味因而为民间社会所拥戴,而且具有儒家色彩因而为精英阶层所认可。其所作所为虽以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正义原则,他的事业获得成功是合情合理的。而将朱元璋成功地塑造为“明君”,正是刘基事业中最为辉煌的一个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刘基是讲原则的,同时又不废谋略;能把原则与谋略融合为一,这是刘基的过人之处。

主讲人简介

陈文新:1957年生于湖北。现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其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编年史,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学界享有盛誉。

相关阅读

刘基:汉族,名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4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主讲人:陈文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彭城晚报》2008年10月12日“文化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