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文本复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陈 伟

%=rs("hits")%>

郭店楚简于1993年冬清理出土,1998年5月成书出版,总共只花了4年多的时间。虽然对于关心这批资料的国内外众多学者来说,感到等待已久,但在大批量战国简牍整理公布的运作中,郭店简的速度要算是很快的。同样出土于荆门市境的包山楚简,1987年初发掘,1991年10月出书,是战国简牍中公布周期最短的一批。郭店简所用的时间,很接近于包山简。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将全部竹简资料整理、公布出来,并附上整理者的初步成果,以利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这在反映整理者专业方面高水准的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学术上强烈的责任心和道义感。

郭店简共800余枚,13000余字。由于岁月侵蚀和经过盗扰,编线朽烂,一些简残断,出土时呈现一派散乱无序的状况。经过整理者细致的缀合、编连、释文、注释,加上裘锡圭先生精心审订,大致已是篇章分明,文句可读。在此基础上,不仅古文字学者可以集中精力考析疑难,对古文字学不大了解的文献史、思想史学界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加以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值得称道的工作。

应该承认,与其他战国楚简相比,郭店简的整理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除竹简保存较佳、字迹大都清晰如新之外,至少还有三点可以举出:第一,经过几十年间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积累,对战国楚系简帛文字的释读已有很好的基础。第二,在730枚写有文字的竹简中,按照简身长度、两端修削形式、编线道数与相间尺寸以及文字风格等因素,可以分出若干群组,使得编连、分篇能够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减轻了工作强度,而可靠性和准确率则大大提高。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简文内容全部是古代典籍。其中有的大致相当于传世或先前出土的古书(前者如《老子》、《缁衣》,后者如《五行》),可以直接对照;有的语句或词汇见于传世古书,可以比勘参考;在这以外的场合,也往往可以通过句式、文理或语境,找到某些线索。楚文字中有一个从“羽”从“能”的字,自五十年代首见于《鄂君启节》后,古文字学界有过多种解说。郭店简《五行》有“淑人君子,其义能(从羽)也”一句,是引述《诗·曹风·鳲鸠》。在今本《诗经》和马王堆帛书本《五行》的引述中,这个字都写作“一”。据此,整理者将楚系文字中的此字读为“一”,而有关争辩至此应可定谳。这是通过与已知文献对读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实例。而在一般战国楚简中常见的充满生疏名词、行文简略的丧葬文书和卜筮、祷祠文书中,或者像在包山简包含的、人们以前完全不熟悉的行政、司法文书中,这样的机会几乎难得碰到。

然而,虽然有种种便利条件,并且经过专家整理和审订,郭店楚简释文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仍然不少。我们看到,任何一批时代较早的出土文献,都会在原始资料公布之后有一个历时较长、由较多相关学者参加的讨论过程,才能在文本复原和内涵阐释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取得大致的共识。对于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竹简资料来说,由于文字辨识和简序排定上的难度,尤其如此。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愿望或期待,是很不切实际的。

具体说到郭店简文本复原的问题,几乎存在于先秦时代以竹简形式保存的出土资料整理的所有环节,即认字、句读、编连、分篇等各个方面。

文字辨识的问题有两种情形。一是释文原来缺释的字,实际上有可能作出合理的说明。如原称为《成之闻之》篇中的三号简说“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囗之”。倒数第二字原未释。有学者释为“导”,但于字形无说(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大常〉篇疏证》,《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另有学者释为“付”,读为“抚”,(颜世铉:《郭店楚简浅释》,稿本)于形于义似更胜。又如《语丛三》四八号简说“思亡强,思亡其,思亡囗”,最后一字无释。实则此字从纟从牙得声,应是“邪”的假借字。简文当读作“思亡疆,思亡期,思亡邪”,是摘取《诗·鲁颂·駉》一、二、四章中的三字句而成。另一种情形是释文原有的意见,存在推敲的余地。如《老子》甲一八号简原读作“朴虽妻”,“妻”被认为是“微”字的假借。此字上部与楚简中的“占”相同,可能是从女占声,即占(从女)字。《说文》:“占(从女),小弱也。”与简本相当的传世本《老子》三十二章和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此句均作“朴虽小”。释“占(女)”在意义上正相对应。又如《唐虞之道》七号简说“孝之杀爱天下之民”,《语丛一》一○三号简说“礼不同、不奉(丰)、不杀”,《语丛三》四○号简说“爱亲则其杀爱人”,“杀”字原皆释为从方从虫之字,读为“方”或“妨”。其实此字即《说文》“杀”之古文,《礼记·礼器》引孔子语说“礼不同、不丰、不杀”,适与《语丛一》一○三号简相同,可见当改释“杀”。再如《唐虞之道》十二号简上端原读作“囗礼畏守乐孙民教也”。按本篇十号简中段、下段及十二号简,都是讲述虞舜时代的功臣。释文已经指出的有禹、益、后稷(以上在十号简)及皋陶(十二号简中段)。在上古音系中,畏、夔读音相近,有辗转通假的例证。据《大戴礼记·五帝德》等书所记,舜的功臣依次为禹、后稷、羲和、伯夷、夔、皋陶等人,其中伯夷主礼,夔作乐。依照次序和职掌,可知礼当是讲伯夷的事迹,而“畏”则当读为“夔”,是简书记述的另一位人物。

在对《唐虞之道》十二号简上段作如上理解之后,原来连读的文句也必须断开,成为“囗礼,夔守乐,孙民教也”。十号简中下段写道:“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也]。”正与此句式相同。这是句读上需要改变的一例。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如原称为《成之闻之》篇的一三号简原读作“戎(农)夫务食不强,加粮弗足矣”。裘锡圭先生按语已疑“粮”上一字也许不当释为“加”。周凤五先生将此字释为“耕”,并改属上读(所撰《郭店楚简释字札记》,稿本),似更为可信。句读的改变有时会使语义呈现重大的歧异。今本《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简本《老子》丙释文作:“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有学者认为简本《老子》没有与儒家伦理观念针锋相对的文字,这段释文被作为一条主要证据(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也有学者指出释文这种处理与老子原意恐怕正好相反,怀疑几个“安”字读为“焉”,应属上读,为语末助词(庞朴:《初读郭店楚简》,《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前面提到的《唐虞之道》十号简的下端,在据文意和残存笔画补充“也”字之后,还有大约两个字的缺文。而在十二号简顶端,也有一个字的缺文。依照这两枚简的文例和《大戴礼记》等书的记载,这残缺的三字大约是“伯夷守”。这意味着,十二号简当直接列于十号简之后,而原来位于二简之间的十一号简则需要另作安排。在《语丛一》释文中有分别由三枚简和两枚简组成的两段话,由七七、七八、七九号简组成的一段为:“囗囗囗于义,亲而/囗囗;父有亲又尊;/……尊而不亲。”由八二、八三号简组成的一段为:“不尊厚于义,尃(博)于仁/人亡能为。”此外竹简残片第八号写作“仁人也义”。在《礼记·表记》中录有孔子的一段话说:“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以此比照,当以第八号残简、《语丛一》七七、八二、七九号简为序编连,内容与这段孔子语录略同(廖名春先生也已看出这一点,见所撰《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上揭庞朴先生文则也已指出除八号残简以外三简的正确顺序)。所谓《成之闻之》一篇在简序排列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有学者试作大幅度调整,从而使得语句和文章脉络更为通顺。整理者将本篇定名为《成之闻之》,是取自原来排在首位的一号简开头四字。调整后,一号简位于本篇中部,并且“成之”与“闻之”之间应该断读,不当作为篇名。按照调整者的意见,篇名当改用现在列于首位的原三一号简的开头四字:“天降大常”(郭沂:《郭店楚简〈天降大常〉篇疏证》)。这是简序调整的一个附产品。

对于原名为《成之闻之》一组简编连的调整,存在另一种意见。有学者认为,这些简实属两篇,即前二十简为一篇,其中四、五、六号简应置于一号简之前,篇名可定为《求己》;后二十简为一篇,篇名可定为《天常》(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这样,实际上由对编连进而对分篇提出了新的构想。在《六德》篇中,有三处墨书的长方形标记。二六号简中一处标记之前的三字作“道亡(从木)止”。裘锡圭先生按云:“疑‘道亡(从木)’即以上一篇的篇名,‘止’即此篇至此完了之意。”这表明整理者作为《六德》一篇处理的诸简,裘先生怀疑可分为不同的篇。其他较长的篇章,如《尊德义》、《性自命出》等,是否有类似的问题,也很值得注意。尤其是在目前称作《性自命出》的一篇中,三五号简和六七号简都以弯勾形标记结句,其下还分别留有将近一半和三分之一的空白没有写字,大致各应是一篇的结尾。把这些竹简作一篇看待,恐怕不大妥当。此外,目前称为《语丛》的四篇,内容比较驳杂,或许原本分作更多的篇。其中《语丛一》和《语丛三》,简长大致相当,编线皆为三道,有的内容彼此相关,似乎存在更多的调整余地。

以上按竹简整理的大致环节,用举例的方式,粗略谈到郭店简文本复原方面的问题。不同环节工作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往往一个环节的调整,会带来其他环节的连动。这在前面的讨论中已有实例。在文本复原与义理阐释之间,其实也存在类似的互动关系。义理阐释固然依赖于好的文本,而文本复原工作也会从义理探求中获得启示。这需要简牍学者与文献史、思想史学者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我们或许还可以期待另一个层面的互动,即竹简整理者与其他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和响应。目前公布的资料,没有对竹简出土情形的详细介绍。对编线和断简缀合的说明,也过于简略。就个人了解,某些图版中比较模糊的字,实物可能更清楚。如果整理者能视条件许可,在出版墓葬发掘报告时或借其他形式,对有关情形作出尽可能具体的描述,全部或针对目前不足之处部分发表质量更好的图版,必然有助于文本复原的研究。

可以设想,文本复原中的问题,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就会在学界形成一致或倾向性的看法;有的也许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不同见解的相持。无论如何,依靠相关研究者的独立钻研和相互切磋,经过较长时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反复探索,不断改进,应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郭店楚简文本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