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冯天瑜:《王葆心文集》序言

王葆心[1868(或1869)一1944],字季芗,湖北罗田人,近代中国卓越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方志学开山大师。历任京师书报局总纂、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北京图书馆总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湖北通志馆馆长。著《古文辞通义》、《方志学发微》、《续汉口丛谈》等二十余种。董必武为其墓门题辞“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经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图书馆专家长期编辑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卷本《王葆心文集》,此为学术文化盛事。


《王葆心文集》序言

□冯天瑜

自儿时起,笔者即从先父母处得闻“王葆心”[1868(或1869)一1944]英名(父母多以其字“季芗”先生称之),获悉这位博学鴻儒,抗日战争期间避居故里罗田,与同期返回鄂东山区的先父母交谊甚笃,其女公子王琪、王醇,在先父母任教的湖北省立第二高中就读(二高所在地,也即吾之出生地罗田三解元,与季芗先生居地仅数十里之遥)。先生挥毫为先父冯永轩珍藏之唐人写经题跋,又鴻雁往还数十通,研讨文史,并合议后辈教育问题。今存七通以“永轩先生左右”抬头、“葆心拜启”结尾的书信,是吾辈青少年时代学习函札的范本。

王葆心书横披(先父冯永轩收藏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人所写佛经,王葆心为之书写横披)


(一)

王葆心先生6岁入私塾紫云庵,即显异稟。攻读黄州经古书院后,26岁入张文襄创办的“存书院之名、有新学堂之实”的两湖书院深造,得兼通中外的名师指教,广览新旧典册,领悟传统学术和新式教育英华,服膺民主、共和、科学理念,古今中西之学熔铸一炉,守先待后,终由底蕴深厚的传统士子演进为近世国学大师,颇与章太炎相类。

先生英年博学,清末以经学第一名录取秀才,中乡试第3名举人,举贡考名列第一,任罗田义川书院院长、汉阳府学堂教习,39岁入北京,先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主事,被聘礼学馆纂修,编《大清通礼》,“得遍观学部聚藏之方志”。辛亥武昌首义,先生闻讯,欢欣鼓舞,与友人在天津成立革命团体“天命社”,1912年辞京师之职,南下返鄂,受聘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突破旧史轨范,力主“民权代君权”“民人全体为本纪之主体”“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编修《湖北革命实录》,纂集辛亥革命(尤其是武昌首义)大批第一手材料,奠定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之资料初基。

民初历任湖南省官书报局总纂、京师图书馆总纂、武昌高师教授、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汉大学教授、湖北通志馆总纂。抗战军兴,王葆心于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辞职回故乡罗田,在艰困条件下主持重修罗田县志,以古稀高龄,实地踏访山川胜迹,对旧志纠谬补漏。为考订宋元之际、明清之际楚东义民筑寨保乡御敌故事,以激励正在艰苦抗战的军民,1943年秋,抱病踏察罗田天堂寨,劳累过度,一病不起,次年春溘然长逝,享寿77。讣告传至重庆,各届祭奠,董必武亲往吊唁,赠挽联云:“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此联书于罗田王葆心墓门。笔者曾与王先生族后裔阎志专程拜谒。

王先生晚岁撰成新修罗田县志三百万言,其篇什曾为识者阅览,赞其“考据之力”,盛称“诚为奇作”。然战乱、政乱纷扰,志稿多已散佚。此前王先生任湖北通志馆总纂期间奔走南北、广搜博采,费尽心力重修《湖北通志》,也因国难频仍而未能成书。少时常闻先父念及此类亊而叹息不已,这也成为笔者多年呼吁搜集、整理前哲遗篇的动因。


(二)

王葆心学识渊雅,著述宏富,主张“学不可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为学“始于条理,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呼吸三千年学术精华,在经学、史学、教育学、方志学、文学、民俗学、目录学诸领域皆有建树。所撰《历朝经学变迁史》(即《经学通䜣》)《经学研究前后编》(前篇为读经总法,后篇为读经各法),可作研习经学座佑。《古文辞通义》(原名《高等文学讲义》)兼为国文典和文学史,时人惊为“巨著”(梁节庵语)、“百年无此作”(林琴南语),1906年出版,次年被学部审定为中等以上各种学堂参考书。所撰《中国教育史》钩玄提要,将三千年中国教育历程勒成系统。《晦堂文钞》《晦堂文稿》为500篇短论汇集。

先生有深挚的乡邦情结,终生究心方志修纂及地方史研究。所著《虞初支志》《蕲黄四十八砦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罗田靖难记》《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三续汉口丛谈》《天完志略》《天完本纪》,依据罕见乃至首见史料(包括采访口述记录),“无一字无来历”,成地方史杰构系列。所编《江汉献征录》《湖北诗征长编》《鸠兹文在》《鸠兹诗在》及合编《湖北文征》(收元明清三朝文献八千余篇、洋洋六百万言),乃卷帙浩繁的鄂省文献集成,将长久沾溉后人。其手撰《重修黄鹤楼募捐启》,大气磅薄,典丽博雅,传诵经年。


(三)

方志学研究是王葆心先生的一项突出贡献,在此一领域,可谓古今无出其右者。

中国地方志修纂历史悠久,篇什之繁富,世罕其匹,但作为对方志现象的运行规律作系统研究,以成方志编纂理论,则少有问津。明清之际顾炎武,清人顾祖禹、戴震、章学诚等留下若干方志学谠论(如章氏有“方志乃一方之全史”说),然皆属片断散议。梁启超1924年首先提出“方志学”概念,亦语焉未详。而总结古来丰富而驳杂的修志经验,勒成周详系统之方志学论著,实始于王葆心。王氏倾15载心力,撰“集方志学之大成”的《方志学发微》,1936年书毕,全篇25卷,约50万言,分取材篇、纂校篇、导源篇、派别篇、反变篇、赓续篇、义例篇等七部分,构筑完备的方志学理论与方法,被称之“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方志学界一次革命性的创新”。王氏又有《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重修湖北通志条仪》《清代方志撰著派与纂辑派争持论评》等专论,指明兼领“撰著”与“纂辑”的方志学理路。

笔者等躬逢其盛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修地方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王氏方志学理论与方法导引下展开的。

2470C


(四)

王葆心秉持“表彰微隐,而发扬民族之幽光”的宏愿,终生编著不辍,既述且作,留下数百万字文稿,包括:(1)独撰经学、方志学等领域专论,(2)编校、点评昔贤遗篇,(3)纂集规模浩大的湖北文献。1937年王氏七十寿诞,学界友人及门生集资,拟刊印文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果。此前后,王著出版有《古文辞通义》《方志学发微》(部分)《虞初支志》《蕲黄四十八砦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天完徐氏国史》《罗田靖难记》《罗田团练始末记》等,大量未刊文稿散存数处。值得庆幸的是,时至新世纪,湖北省博物馆集合王著文本,聘请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图书馆等学术单位相关专家协作,数年勉力,编纂整理卷帙浩繁的《王葆心文集》,其存史、资治、教化之效,展开在望。

王葆心先生七十小影

今次整理之王氏文集,对《古文辞通义》《蕲黄四十八砦纪事》《续汉口丛谈》等先期出版物,再作校订;对诸如《方志学发微》一类过去仅印行节本者,辑成全本;至于大量初稿、草稿,则尽力汇集、补正,有些只能以片断呈现。总之,吾省倾力蒐集、编次、修订、编辑之《王葆心文集》,乃目前所见王著的总汇本。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季芗先生论著激起吾辈家国天下渊渊情思及对先哲之缅怀景仰。

谨以此集呈献先生在天之灵,并供今人后人研习利用,不亦幸乎!


2019年5月4日 时在季芗先生一百五十一冥寿

敬撰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