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周积明:“向着公民的无悔抉择”——冯天瑜先生精神不朽

undefined

本照片系80年代冯天瑜先生与周积明教授的合影,曾用于二人所著《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一书中的作者介绍

2023年元月12日,冯天瑜先生溘然长逝。

送完先生最后一程,痛彻心扉。此时的天空铅云密布,我想起了欧阳修的《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冯先生走了,我的恩师和学术引路人,再也听不到他“积明”的亲切称呼,再也听不到他的叮咛,再也不能与先生倾心交谈,得到先生的耳提面命。此时此际,念兹在兹者尽是先生四十多年对我的培育、支持和教导。

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他在文化史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已然为学术界所认可并必将影响后世。我为先生八十寿辰撰写的《智者光芒,通博气象——冯天瑜先生的文化史研究之旅》(载《武汉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仅仅是管窥之文,更深入的发掘和阐扬尚有待于学界同人。

先生是中国传统君子之仁的实践者,温厚宽容,和蔼近人,慈爱简朴、胸怀博大,其德如风,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像先生这样具有君子人格、君子风范的大学者,已经不多。

先生视学术如生命。吾友何晓明君说:“世间不乏以学术为事业的人,更多以学术为职业的人,当然也有为学术而献身的人。但是,以学术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唯一价值,唯冯天瑜先生一人。”诚哉斯言。

然而,令我更为感佩和更为震动的是先生为他有待出版的口述史所拟的题目:“向着公民的无悔抉择”,我以为这是先生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总结,是对这个世界的庄重宣言,是对后学的重要教诲。

先生早年深受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之影响,又大量接触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等充满宽恕、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更因其父母“远权贵 、拒妄财”之处世风格而自觉不自觉的站在人民的立场。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即使受到最高领导人“小冯比老冯好”的赞誉,也荣辱不惊,不接受特殊待遇,不摧眉折腰投靠权贵势力。文革后,冯先生来到武汉师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在授课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我理解先生说的“政治”实际上指的是“权力”,也就是冯门家训的“远权贵”。在文化史研究中,在明清史研究中,冯先生更是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他发掘明清之际的“新民本主义”;解构与重新诠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封建”概念,揭示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底色是盘桓于周秦二制结合的汉制,以致成为中国近代制度与文化转型的强韧阻力;他针对近十多年来影视上“对专制帝王颂声的分贝愈益高昂”以致震耳欲聋的历史观,撰写《劝君少颂秦始皇》。指出君主专制集权是阻碍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重大惰因。在文明转型的近现代为君主专制大唱赞歌,把秦始皇抬到德越三皇、功过五帝的位置,让今人对其顶礼膜拜,是莫大错误。”他更清晰地指出“历史进步的根本标志,并非在政治的分合治,而在文明的进步,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观念形态进步与否。将历史的正义性简单归结为政教是否大统,必陷虚妄。”这是一篇批判君主专制主义的檄文。2020年,疫情肆虐中,冯先生与其他教授奋起呼吁,将率先披露重大疫情、以身殉职于抗疫一线的李文亮医生追认为烈士。第一波疫情结束后,中央和湖北省政府实事求是,顺应民意,追授李文亮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与“烈士”称号。因此,冯天瑜先生从来不是在书斋坐而论道,而是直面历史,关怀人类命运和中国的未来,在他身上,智者、学者与斗士完美结合,仅仅以学殖深厚、大家风度称许冯先生,实未得先生精神之要谛。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建设“公民社会”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01月24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高新民的文章《公民社会、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基础》,指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社会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体化的。”2013年10月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王名的《多重视角透析公民社会》,强调:“我们要建设现代国家,当然也包括建设一个具有现代意义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由强调权力和义务的“公民”组成的“公民社会”,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诉求更强烈。建设一个“公民社会”是社会活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冯天瑜先生在离世前20多天为自己回忆录所确定的题目:“向着公民的无悔抉择”,极为凝练地归纳了他的一生:无论是言与思还是理论与实践,都是朝向“公民社会”的方向,朝向做一个真正的“公民”。这是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选择。这是一个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宣言,是一位学者光明磊落的宣誓,是刺破当下营营苟苟、丧失礼义廉耻的学术界风气的一把利剑。其堂堂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余不敏,愿追随先生“向着公民的无悔抉择”。

冯天瑜先生精神不朽。

-----------------

本文作者周积明,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大学副校长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清代学术史及中国早期现代化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纪昀评传》《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与社会》《中华文化史》(合撰),主编有《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文化史》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重大专项课题《清史思潮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公司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