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者文章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孙江|活在传说中

今天大家相聚在线上和线下,祝贺一部著作的出版,纪念一位睿智的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很会画画,画的人物素描出神入化。冯先生眼睛很亮,有穿透事物和人心的能力。顺着冯先生的目光,我想,有关冯先生的素描必然会传递出两个字——传说。一个被记住的人一定是有传说的。

图片

历史学家有两种不同的研究风格。一种是实证主义的风格,是在给定的范围里,孜孜不倦地进行知识生产,包括同质化的再生产;一种是将过去的经验空间和对未来的瞻望结合起来进行以“问题史”为导向的实证研究,1929年《年鉴》杂志创刊之际即已揭橥了这一宗旨。冯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明清文化史散论》到遗著《周制与秦制》,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问题史”研究的特质。

历史有如恒河沙数,真的历史呈现为没有时限的思想。“社会形态论”曾是当代影响最大的研究范式,80年代后成为死语。为什么历史研究常常是一种外在的同类现象的堆砌,而无法反映事物的内在逻辑?冯先生的力作《“封建”考论》旧话重提,是了解历史和历史书写的必读之物。感恩冯先生,生病期间爽快地答应我的请求,为“学衡尔雅文库”撰写了《封建》一书。

“读万卷书”可以成为史家,但是,“行万里路”是史家更为重要的品格。如果对自己所置身的时空完全无感,很难想像能够从事个性化的研究。本世纪初,冯先生在日本爱知大学任教期间,我们经常在图书馆碰面,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悄悄关心揭开日本近代序幕的《“千岁丸”上海行》。而当我还在摸索概念史研究的路径时,先生就已写出了倡导历史语义研究的《新语探源》。

2022年6月8日,趁着“封控”的间隙,我到冯先生家拜访。室外烈日高照,室内先生谈兴甚浓,他给我展示了正在撰写的《周制与秦制》。我很吃惊,满身病痛的先生还在研究,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冯先生“很在意”这本书,那么先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历史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接续绵绵不断的连续,更在于对过往经验的断裂——不可接续的断裂的反思,19世纪以来中国知识人正是站在断裂处瞻望中国的未来的。走出周制与秦制的怪圈,这或许是冯先生的意志所在。

听说下午有冯先生雕塑揭幕仪式。一座雕塑是留住传说的记忆之场,从此人文荟萃的武汉大学又多了一处打卡点。

根据2024年3月23日“制度文化史学术研讨会暨冯天瑜教授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