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明清以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8年12月2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明清以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隆重举行。湖北大学历史学院周积明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张建民教授等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场高层次的学术聚会。

12月2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任放教授和杨国安教授主持,周积明、刘志伟、常建华、赵世瑜、陈锋等学者分别致辞。刘志伟教授以《明清社会结构转型的制度变迁》为题首先发言,在他以往关于一条鞭法与明代国家社会转型的经典研究基础上,梳理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类别和本质,重点说明了一条鞭法前后赋役的变化和赋役财政的转型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常建华教授以《清乾嘉时期湖北保甲职役新探——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为题发言,介绍了清朝初期湖北保甲制的推行,重点阐述了乾隆朝和嘉庆朝湖北的地方社会职役,他认为湖北地方社会职役的研究表明,清代设置职役与推行保甲有着因地制宜的特点,分省分地区研究地方社会职役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不能笼统对待。赵世瑜教授以《多元的标识,层累的结构—以太原晋祠及周边地区的寺庙为例》为题,认为山西研究的意义,如果放到中国的范围内去思考的话,应该是提供一个区域社会的“前结构过程”或“早期结构过程”,及其如何向宋明以后过渡的经验。并得出了“后游牧时代”的晋祠这一概念,认为这里的社庙和佛寺,体现了这个时代国家与社会的松散关系,引发了在座学者及同学们的思考。陈锋教授以《制约与互动:明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为题发言,对财政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互动、社会转型与财政转型的关系和影响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由于国家财政不是公共财政,传统社会的税收对象主要是地主、富农等富人阶层,财政与底层百姓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值得继续斟酌。

湖北省社科院潘洪钢研究员发表了《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与武汉三镇合一》,他认为汉口作为商业重镇的崛起是基于清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武汉三镇形成了关系紧密的联合体。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以《明清商帮发展的制度因素探讨》为题,对明清时期工商政策及其实质、恤商法令及其执行及入仕经的开放(科举、捐纳制度与商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认为这些制度层面的因素成为明清商帮兴起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家族与社会:明清之际魏塘钱氏的姻亲网络与政治变动》是复旦大学冯贤亮教授的发言题目,从钱家的姻亲网络、社会危机与应对、抗清故事的忆述及钱士升的生存之道四个方面入手,考察了魏塘钱氏家族生活轨迹的,揭示交互编织的社会网,包括社会身份、本土秩序,以及地方结构性力量的变化。华中师范大学的郑成林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清代后期四川场市的管理机制与权力关系》,以清代后期南部县的场市管理为中心,认为南部县官赋予场头、客总维护该场正常的社会与经济秩序的权力与职责,这一机制实质是“县域公产分享机制”,勾连了市场层级与行政层级。南昌航空大学的廖声丰教授发表了《民间文献:清代山西茶商的茶规及其学术价值浅论》,认为目前现存的有清一代的山西商人的《茶规》,不仅仅是山西商人学术研究的宝贵史料,更在推动中国经济史向着社会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迈进具有“个案化”效应。作为全场主题发言的压轴者,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以晚清电报局收归官办这一事件为切入口,重点剖析了盛宣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盛宣在清廷收电报局为国有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抗拒的态度,站在商人立场上,反对具有强买性质的“国进民退”,甚至不惜提出辞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作为官员,盛宣怀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是近代国家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例证。周教授的精彩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

12月2日下午,参会的专家学者共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三十余篇,深入交流并交换意见,讨论氛围热烈。

本次研讨会以“明清以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为主题,与会学者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明清制度史、社会史及近代城市史等诸多方面。与会者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探讨,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讯员:张皓、李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