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9年第2期(总第29期)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ø“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ø“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研讨会” 召开

ø陈文新主编大型文化工程“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出版

ø学术万象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今年是张之洞逝世一百周年,又恰期张之洞督鄂120周年,为了纪念张之洞,进一步推动张之洞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与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于9月18-20日在武汉联合主办了“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台湾、香港及各省市共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锋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致欢迎辞。冯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扼要介绍了张之洞的生平事迹,指出张之洞不仅是湖北近代化的主要推动者,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这位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重要人物的缅怀纪念,也是旨在总结、探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经验与教训。随后冯教授对与会嘉宾与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在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中华、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日本著名学者伊原泽周教授与张之洞后裔张厚玫先生也分别做了精彩的发言。其中章开沅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指出张之洞是武汉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我们要书写武汉历史就绝不能忘记张之洞,今天能在武汉召开“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讨论张之洞,既是学术界的一次盛会,也是武汉的一件幸事。

本次研讨会,历时3天, 以大会报告与分组讨论的形式,围绕“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涉及的议题包括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的商品赛会、《劝学篇》与《〈劝学篇〉书后》评析、张之洞与江南制造局、张之洞的理财思想、张之洞的外交思想、张之洞与湖北建警、张之洞在庚子年的政治态度与主张、张之洞与清季社会经济发展、张之洞与晚清汉江农业、“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张之洞与晚清漕运等众多方面。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继2002年在武汉大学召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又一次大型的张之洞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既有资深的学界前辈,也有当红的学界骨干,更有张之洞后裔积极参加。《张之洞全集》主编赵德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萧致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朱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茅海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细珠、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刘石吉、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放、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艳国等都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国际知名教授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特别是明清学术、思想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2009年11月2—4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有来自德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文及纪念文章30余篇。

萧先生一再提倡要注意中国思想史中的“两个之际”,尤其对明清之际的学术转进倾注了较大心血。台湾学者张寿安教授以龚自珍论乾嘉学术为视角,探讨“专门之学”,力图以此“钩沉传统学术分化的一条线索”。新加坡的李焯然、香港的郑宗义、日本的佐藤炼太郎等教授对对明清学术转向,尤其是阳明学在明清之际的影响与分化,进行了检视。上海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作了题为《明清之际的西学流播与中国本土思想的接应》的报告。武汉大学的吴根友教授对近百年来“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四种范式及未来展望作了分梳。武汉大学文碧方副教授对建国六十年来阳明学研究作了综论。

会议的另一个热点是对萧先生启蒙学说思想的深度阐发。武汉大学冯天瑜、李维武,德国学者李文潮、苏州大学蒋国保、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等各位教授对萧先生的启蒙学术思想进行了辨析。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对萧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学上的贡献进行了评析。温州大学的孙邦金博士分疏了萧先生明清启蒙说的多重涵义。

台湾学者林安梧教授、新加坡严寿澂教授、湖北大学罗炽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学群研究员分别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作了专题抉发。德国学者谢林德教授则对谭嗣同伦理思想的基本逻辑作了阐述。香港秦峰博士对刘宗周工夫论与理气观作了分析。武汉大学郭齐勇专论湖北乡贤胡承诺的实学思想以志纪念。深圳大学景海峰以“直心宁独觉,无待自相忘”的气象形容萧先生。湖北经济学院黄敦兵博士则描述了亲聆萧先生的生动事例。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对章太炎思想、武汉大学邹俊娟博士也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方面作了介绍。

萧萐父先生是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已于2008年9月17日辞世,但先生的德业双修,先生“孔乐佛悲各尽性,庄狂屈狷任天游”的诗人哲学家形象,先生“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的学术胸襟,包括先生在明清学术上的创见,将永远嘉惠后学。本次大会对于后学“接着讲”先生的学术理想,开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会议进行了八场精彩报告,30多位学者专家围绕明清学术研究、萧先生的明清启蒙学说的重要贡献作了发言,然后主持人点评,参会学者发问,报告人进行回应。会议的气氛热烈,学术气息浓郁,碰撞出不少学术火花。在场旁听的4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也从此盛况中受益匪浅。

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他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将会推动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促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科举是中国古代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以考试选拔为特征、从整体上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余年的重要文官制度,其教育内容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公共事务等各个方面。对科举文献加以系统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深化我们对文学、历史、哲学、公共事务等领域的认识。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经过系统整理的大型科举文献丛刊,由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任主编。第一辑17种,22卷,近3000万字。其中,《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科举文学编年,登科录、同年录、碑志、行状、序跋等稀见文献占全书二分之一左右;《游戏八股文集成》首次汇辑、整理了明清时期带游戏意味的八股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钦定四书文校注》是对四库全书中唯一的八股文总集的第一次精心整理,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在八股文校注方面的水平;《历代制举史料汇编》第一次全面汇辑、整理了隋唐以降在常科之外的特科(制举)文献;《明代状元史料汇编》第一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搜集、整理了明代89位状元的相关史料;《20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是20世纪海内外科举研究成果的第一次系统展示,兼具权威性和前沿性;《历代律赋校注》、《四书大全校注》、《唐代试律试策校注》、《游艺塾文规>正、续编》、《七史选举志校注》、《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等对一部分整理难度极大的科举文献加以标点、校注,嘉惠学林,功不可没;《翰林掌故五种》、《贡举志五种》、《八股文总论八种》、《钦定学政全书校注》、《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等精选精校有关翰林院建制、国子监管理、学政事务、国家考试文体、国家考试制度的文献,力求精审管用,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整理的诸多空白。

“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遗产整理工程,必将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学术的推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丛刊的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新华网等数十家媒体对该书的出版作了详细的报道。

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cd

7月8—14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现代大学哲学系的出现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的开展》。

7月9日—13日,陈文新教授参加中国红学会主办的“2009国际红学研讨会”,提交论文《误入歧途的寻梦之旅》。

7月12日,吴根友教授应大连图书馆“百云书院”之邀,以“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代意义”为题发表演讲。

7月15日上午,我中心2008年度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胡治洪教授主持的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和罗运环教授主持的“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在中心会议室举行开题报告。会上,课题负责人胡治洪和罗运环教授报告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人员组织和进度安排,随后专家们对课题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期望课题组成员通过扎实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到会的校内外学者有冯天瑜、郭齐勇、谢贵安、周积明等,学校社科部谭玉敏部长作了总结发言。

7月19日上午,应校人事部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教五楼302教室为四十多位新教师上示范课,讲《现当代新儒学》并讲“如何制作教案”。

7月20—22日,李维武教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主办“内陆腹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稳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致词《祝贺〈土家族哲学通史〉出版》。

7月,杨华教授在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访问交流。7月23日,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做了题为《礼乐制度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演讲。

7月26日上午,应中心副主任陈文新教授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汉学家韩瑞亚教授访问我中心。在座谈会上,韩瑞亚教授就自己研究的问题与在座老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座谈会由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华中师范大学李广柏教授、王齐洲教授,湖北大学朱伟明教授,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涂险峰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阮忠教授,及青年教师鲁小俊、余来明等人。

7月30-31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在昆明出席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中国哲学和谐理论”专题会议,此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分会,郭发表论文《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并作会议总结。

8月7-9日,徐水生教授参加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提交论文《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

8月9-13日,谢贵安教授在湖南省湘潭市参加由中国明史学会和湘潭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十三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发表《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的论文。

8月12-13日,陈伟教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主办的“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

8月20日-24日,陈文新教授参加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主板的“第四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

8月21日-23日,吴根友教授参加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

8月22日,杨华教授在武汉市图书馆做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演讲,这是武汉市“自然之友”协会与武汉市图书馆、武汉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合办的武汉“绿色论坛”的第七讲。

8月24-26日,杨华教授在山东烟台参加“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宣读论文《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

8月28-31日,余来明副教授参加湖南湘潭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明代文学年会暨明代湖南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史家眼光与流派意识——明代诗史视野中的迪功集>批评》。

9月11日下午,应佛山科技学院政法学院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校为近百位师生演讲《国学与国学热的思考》。

9月11日晚,应佛山市图书馆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馆为二百位佛山市民演讲《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之生死观》。

9月12日晚,应中山市图书馆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馆为二百位中山市民演讲《现当代新儒学思潮》。

9月14日下午,应孙中山基金会与广东省档案馆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馆为二百位广州市民演讲《国学与国学热的思考》。

9月15日下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官文娜教授来访,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副主任郭齐勇教授予以接见,就各自的研究近况及今后的研究设想进行了交流。官文娜教授毕业于著名的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教育、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日本家族制度有精深的研究。当晚,官文娜教授应邀在哲学院大会议厅做了题为《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郭齐勇教授主持。中心教师张杰、聂长顺、李小花等出席。

9月22日-26日,吴根友教授参加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提交论文《儒家仁爱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9月25日,杨华教授在武汉大学一教301室为全校学生做了题为《祖先智慧与时代挑战》的演讲。

9月25-28日,应“第八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带谢远笋、王剑、张睿明等三位博士生赴台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以“百年儒学与当代东亚思潮——纪念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会议”为主题,由台湾中央大学、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25日上午,郭齐勇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牟宗三的形上学体系及其意义》的学术论文;26日上午,又主持了一场会议;28日上午,郭齐勇教授还出席了在鹅湖人文书院举行的题为“百年儒学与东亚思潮”的综合座谈会,在会上作了“百年儒学中当代新儒家的贡献”的主题发言。

9月,郭齐勇教授收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聘书,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9月,冯天瑜教授应湖北省博物馆之邀,作了题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学术演讲。

9月,徐少华教授出席在安徽淮南召开的“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了《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的学术报告。

10月16日,应韩国有关方面邀请,冯天瑜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举行“‘封建’概念厘清与‘封建社会’定位”学术报告。翌日,冯教授又在仁荷大学举行“侨词来归——兼谈中日韩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学术报告,有来自仁荷大学、祥明大学等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参加。

10月16日,应本校化学学院学生会邀请,郭齐勇教授为近百位学生演讲《国学与国学热》。

10月16-18日,吴根友教授、丁四新教授参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周易》与出土简帛经学文献”学术研讨会,吴根友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代表院方讲话,丁四新教授提交论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

10月21日-22日,聂长顺副教授、余来明副教授前往教育部参加冯天瑜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期检查。

10月21—22日,李维武教授参加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湘潭大学主办“毛泽东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

10月22日上午,应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院为数十位干部、研究人员演讲《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10月23日晚,应武汉科技学院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校人文社科学院为百余位师生演讲“《大学》之道”。

10月24日-26日,吴根友教授参加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启蒙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简论萧萐父明清之际“早期启蒙学说”及其当代的启示意义》。

10月,余来明副教授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10月28日-11月2日,冯天瑜教授赴日本京都参加由“日文研”召开的“文久年间的日本·日本国际文化交流”,提交论文《文久年间日本藩士所见之上海》并作大会报告。

10月29日-11月1日,谢贵安教授在安徽凤阳参加由中国明史学会和安徽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朱元璋与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会议上发表《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一文。

10月28日—11月2日,聂长顺副教授应邀赴日本京都“日文研”,参加“文久年间的日本·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上垣外宪一教授主持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项目)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日本近代University概念的受容》(日文)。

10月30日上午,应湖北省教育学会邀请,郭齐勇教授在湖北饭店举行的“2009年基础教育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向三百多位来自六省的基础教育的领导作报告《漫议人文与国学教育----兼谈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毛病》。

11月1日,应清华大学邀请,郭齐勇教授到该校出席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并作了主题演讲《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思考》。

11月2日-4日,冯天瑜教授、吴根友教授、李维武教授参加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研讨会”,冯天瑜教授作大会发言,吴根友教授提交论文《近百年来“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四种方式及其未来展望》,李维武教授提交论文《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老师的思想贡献》。。

11月5日,陈伟教授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情况通报暨座谈会”。

11月9-11日,胡治洪教授参加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印“知识,智慧与精神性”学术研讨会,发表《智慧的复杂面相及其至上境界》。

11月12-14日,郭齐勇教授、张杰教授、李维武教授、胡治洪教授参加香港东方人文学院及法住文化书院于广东肇庆举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郭齐勇教授做题为《百年儒学感言》的主题演讲,胡治洪教授、李维武教授分别提交论文《近50年来现代新儒学开展的“一本”与“万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应然取向》。

11月17-27日,杨华教授应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邀请,在东京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十天间,在早稻田大学做了四场学术报告,分别题为《楚地丧祭礼制研究:以出土简帛为中心的讨论》《从“夜祷”看楚汉文化的关系》《楚地山神研究》《试论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这四场报告从礼制和宗教崇拜的角度,阐述了秦汉帝国统一中国之后,如何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整合成“大一统”文化的历史过程。相关论述,与早稻田大学知名学者工藤元男教授的观点互相呼应,但又不完全相同,在听众中引起反响。随后,又在日本学习院女子大学做了题为《礼乐制度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演讲。这期间,还访问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并与平势隆郎(东京大学)、阿部幸信(中央大学)、井上聪(日本大学)、名和敏光(山梨大学)等学者进行了交流。

11月下旬,丁四新教授参加中国哲学史学会、苏州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墨语>成篇时代考证及其墨家鬼神观研究》。

11月29-30日,冯天瑜教授应邀参加厦门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海峡国学高端论坛”,提交论文《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并作大会报告。

11月29-30日,徐水生教授参加厦门大学国学院、厦门筼筜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国学高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古典哲学与日本的近代化》。

11月27日-12月3日,丁四新教授参加由台湾中华易经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马王堆汉墓易传>类帛书札记数则》。

12月5—6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主办“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及大陆赴台知识分子——纪念殷海光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激情与乡愁:鄂东籍旅台思想家的乡土文化因素》。

12月6日,郭齐勇教授应邀出席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合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人文专场,作主旨演讲《儒家文明的教养的意义》。

12月6日晚,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的邀请,郭齐勇教授演讲《聊聊国学》。

12月7日上午,应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的邀请,郭齐勇教授于演讲《儒家文明的教养的意义》。

12月8日上午,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郭齐勇教授在该所演讲《60年来我国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2月10日下午,根据学校安排,郭齐勇教授在哲学院对百余师生演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这是武汉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营项目之一。

12月11日-13日,陈文新教授赴北大参加“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并作大会发言。

12月17日,徐少华教授应邀在日本东北学院大学作学术报告,题目《赤壁之战地理形势分析》。

12月18日,徐少华教授应邀在日本大阪大学作学术报告,题目《郭店一号楚墓年代分析》。

12月19日,徐少华教授应邀在日本爱媛大学作学术报告,题目《秦汉江陵城建置与地望释疑》。

12月19日,李维武教授参加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儒学分会主办“2009年儒学论坛”,提交论文《关于儒学在21世纪中国开展的形态问题》。

12月20-21日,徐少华教授应邀访问了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和京都大学,分别与有关专家和同行进行了四次学术座谈和交流。

12月30日,徐少华教授应邀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题目《关于楚都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