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简报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工作简报(总第32期)

¨¨¨¨¨¨¨¨¨¨¨¨¨¨¨¨¨¨¨¨¨¨¨¨¨¨¨¨¨¨

Q“中国文化史探究暨冯天瑜学术研讨会”举行

Q“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Q“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Q“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Q中心与《光明日报》国学版共同发起“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学术讨论

Q学术万象

¨¨¨¨¨¨¨¨¨¨¨¨¨¨¨¨¨¨¨¨¨¨¨¨¨¨¨¨¨¨

2011年4月10日,中国文化史探究暨冯天瑜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隆重举行。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胡永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湖北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陈昆满、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宏兰、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武汉市文史馆馆长吴胜家等及冯先生在海内外文化界、学术界的友人、弟子约1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及相关庆典。

本次研讨会是由冯天瑜先生众弟子发起的一次民间学术活动,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都是冯天瑜先生的老朋友。武汉大学萧致治教授、黄惠贤教授、陈国灿教授、吴剑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董方奎教授,湖北大学宋公文教授、邹贤敏教授、陈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唐翼明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著名书画家陈立言先生等一批年逾七旬老教授、老专家的出席,更使本次学术研讨会增色。

此次研讨会虽是民间学术活动,但是,至始至终都得到了武汉大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在各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支持。

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首先致词,对冯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冯天瑜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文化史学家,是我校的资深教授,也是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一方面,冯先生幼承家学,冯父冯永轩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第一期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另一方面则与先生的勤学深思密不可分。从早年的《明清文化史散论》到《中华文化史》再到《中华元典精神》,都可以看出冯先生在文化史研究领域超越前人的见解。

谢红星副校长指出,冯先生虽然早已声扬海外,名望卓著,但仍笔耕不辍,勤于著述,近年来推出的新著《“封建”考论》,以洋洋数十万字考论“封建”一词,思通古今,论贯中外,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与那些几十年固守在一小块研究领域的学者相比,冯先生这种“老骥伏枥”、勇于开拓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他说,冯天瑜先生还是辛亥革命和张之洞研究的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冯先生曾与人合作出版过《辛亥武昌首义史》。其中不少地方证前人之谬,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今年,他又在多年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扩充成60余万字的洋洋巨著。虽说是对旧作的修订,但规模多出近一倍,资料和论证也多有增益,不啻又是一部辛亥革命研究的经典之作。他的张之洞研究享誉海内外。冯先生在这一领域数十年的耕耘,使他成为了辛亥革命研究和张之洞研究的一面旗帜。冯天瑜教授在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历史文化语义学”,贯穿古今,打通中西,体现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均有借鉴意义,也反映出冯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

谢红星副校长最后说,在座诸位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个体会,冯先生虽然学识渊博,却待人平易,谦逊儒雅,有谆谆长者之风。我们经常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像冯先生这样学问深厚、为人平易的师长,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堪称所有教师的模范。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冯天瑜先生作为湖北历史学家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学术领域孜孜不倦,成就非凡,在品德方面亦为人之表率。冯天瑜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新近出版的《辛亥首义史》,极大促进了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在海峡两岸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年冯先生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学问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比如最近出版的《“封建”考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期冯先生在辛亥首义史方面又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极大推进了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认为,冯天瑜先生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及满足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等方面意义重大。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冯先生对中国文化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胡永继在发言中以清邓石如的自题联概括了冯天瑜先生的学术与为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祝愿冯先生学术之树常青,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良师益友”作为他对冯天瑜先生的评价。冯天瑜先生在学术上的勤奋有为让他记忆尤深,即使身在医院,依旧手握书卷,学习不息。在当下中国文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回归经典,而冯先生在文化领域做出的贡献必将给每一代人以新的启发与滋养。

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作为冯先生的弟子回顾了师生情谊,对冯天瑜先生的学术轨迹进行了概括。他说,冯先生最大的学术贡献是不仅开辟了文化史研究的方向,而且持续不断的往前推进。他最早的文化史著作《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被评为文化史研究的“报春花”。其次是《中国文化史断想》以及《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接下来就是《封建考论》,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史研究的方向开辟和确立以后,不断地往前推进。《封建考论》这本书,大家更多的是从对“封建”概念的挑战来看,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把陈寅恪的“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这样一个概念演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论著,这一点我觉得他贡献更大。80年代后期,中国曾经兴起“文化史”热,但是持续不断地开创文化史的新局面,国内为数很少。只有冯先生一直是走在学科开创和发展的前列,这是冯先生最大的学术贡献。

其次,冯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发挥到了极致,在今天功利泛滥的社会,像“从容淡泊”等这样一些“君子”的优秀品质都能在冯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教授也是冯先生的弟子。他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冯先生的学术理念。一是德业双修;二是为之一日而天下,为学问而学问;三是义理考据辞章;四是打穿中西,贯穿古今。

此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教授,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胡德坤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萧致治教授、陈国灿教授、覃启勋教授,武汉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余品绶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董方奎教授,湖北大学历史学院何晓明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邹贤敏教授,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艺术家何祚欢,湖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熊召政,武汉市方志馆研究员方向明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总结了冯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高尚的人格品行和浓厚的师生情谊,高度赞扬了先生在中华文化史、辛亥革命史、历史文化语义学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著名美术家陈立言、李寿昆,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彭池博士、张薇教授、傅才武教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涂文学教授等人向冯先生赠送了画作与寿联,表达了对冯先生的祝福与敬意。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尹章旭、著名美术家李寿昆和广州惠州学院万齐洲教授等分别即兴表演,奉献了各自的精彩“绝活”,为本次研讨会增添了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

¨¨¨¨¨¨¨¨¨¨¨¨¨¨¨¨¨¨¨¨¨¨¨¨¨¨¨¨¨¨

辛亥革命为何选择了民主共和制?除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从欧美获得启示之外,留学生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9月24日,“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举行。来自中国大陆、日本以及欧洲等地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2010年,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受日本法政大学之邀,前往日本整理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档案。这批材料中,冯教授发现,当时法政大学的清国留学生,学习期间普遍倾向实行民主宪政,在回国之后,他们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他们这种民主宪政倾向与辛亥革命选择民主共和制度密不可分。

冯教授反思了以往在学术研究中的粗略做法——将辛亥革命选择民主共和制度简单归结为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从欧美国家获得了启示。他指出,宋教仁等辛亥志士以日本为中介,吸收法国系民主共和精义,也是重要一途,而研讨清末留学法政大学的一批人物民主共和思想的来龙去脉,便有助于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化。日本明治维新走的是君主立宪道路、坚持主权在君,而大批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却执著于民主共和,其故安在?通过对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学脉的考析、教学内容及师生构成的研讨,也有助于诠释此一疑问,从而深化对辛亥革命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的认识。

会议的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锋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教授首先做了主题发言。谢校长回顾了辛亥革命百年以来的历史,高度评价了留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他指出,毛泽东主席就曾提到,推动辛亥革命的三股力量中,首推“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孙中山先生更是将其细化到留日学生,在《建国方略》中,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也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谢红星指出,武昌作为辛亥首义之地,而湖北籍留学生又居当时各地之首,在武汉大学举办此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后,日本法政大学的代表做了相关发言。法政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近代中国有大量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法政,法政大学是他们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当时,法政大学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开办了法政速成科,它所宣传的自然法体系影响了大量中国留学生,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立法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与日本法政大学联合举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会议分为时两天。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留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

2011年9月2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其中有美国波莫那学院白亚仁(Allan H. Barr)教授,日本福冈教育大学鹤成久章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三浦秀一教授,日本琉球大学教育学部水上雅晴教授,韩国国立Hanbat大学中文系金惠经教授,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所丁克顺教授,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馆长沈俊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学术顾问邓绍基先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张希清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世愉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刘海峰教授,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李弘祺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詹杭伦教授等。武汉大学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主办单位代表刘海峰教授、来宾代表白亚仁、邓绍基、金惠经、李弘祺等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主持。

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域外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近三十年来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大进展;唐前“选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唐宋辽金元明清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从提交的近百篇论文来看,四个方面的议题都有涉及。其中对于科举文献的考证、考辨的论文最多,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在科举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科举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科举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何在对科举的研究中实现借古鉴今、学以致用,则是教育界人士的一个共识。域外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渐渐提上日程,韩国与越南的科举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已然成为域外科举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此外科举与民俗、传说的结合,也使研讨会增加了新的侧面。

¨¨¨¨¨¨¨¨¨¨¨¨¨¨¨¨¨¨¨¨¨¨¨¨¨¨¨¨¨¨

2011年12月18日上午九时,由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吉首大学联合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二会议室开幕。与会专家有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编审、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等。武汉大学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吉首大学副校长白晋湘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主持。

刘永济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家一级教授,为武汉大学文学学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学术群体是“五老八中”,而刘永济先生是“五老八中”之首。对其著述加以整理和研究,把刘永济先生的建树放在二十世纪的整体学术格局中加以考察,其意义不仅在于承续学脉,更是为了全面把握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刘永济先生具有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在他的人生理念、文化理念、学术理念中,有几点尤其值得注意。其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潜在而深刻地影响到民族的兴亡,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来说,义不容辞;其二,一个学者,他的学术事业必须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定位,即“前有千年,后有千年”,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做传世之作;其三,中印文化融合的黄金时代是唐宋,中西文化融合的黄金时代不在二十世纪,而在二十世纪以后,两种文化的融合,必将开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的新时代。我们今天整理与研究刘永济著述,正是为了弘扬刘永济先生的这种文化使命感,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民族尽绵薄之力,以开创中国文化的新局面。

“刘永济著述整理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创办《刘永济研究》集刊;整理出版刘永济未刊著述单行本;整理出版《刘永济全集》;编撰出版刘永济研究丛书;拍摄刘永济纪录片。

¨¨¨¨¨¨¨¨¨¨¨¨¨¨¨¨¨¨¨¨¨¨¨¨¨¨¨¨¨¨

经过一年多筹备,由我中心与《光明日报》国学版共同发起的“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学术讨论正式展开了,第一期“开栏访谈”已发表于《光明日报》2011年3月21日《国学版》。

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在关注中国文明发展道路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似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并努力揭示中国文明进程的独特性。

《光明日报》国学版将定期开设专栏,发表与此题旨相关文章、对话、访谈以及动态报道、综述等内容,梳理中国文明的独特演进历程(如文明起源、中外互动、近代转型等),阐释中国文明的独特元素(如宗法社会、思想学说、价值理念、礼乐制度、律令体系、科举制度、书院教育等)。中国路径的探源性研究、进程性研究(近代性与现代性研究)、义理性研究,以及相关的专题、专史研究等,将是此次讨论持续关注的内容。

《光明日报》的开栏访谈甫一发表,立即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此后,我中心还将通过专题学术会议、出版学术论文集等形式,推动这场学术讨论。我们欢迎中心成员和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加入这场讨论,为揭示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为揭示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各尽其力。

¨¨¨¨¨¨¨¨¨¨¨¨¨¨¨¨¨¨¨¨¨¨¨¨¨¨¨¨¨¨

1月6—7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参加参加在河南登封举行的“天地之中——嵩山国学与软实力建设论坛”,提交论文《关于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与软实力关系》。

3月25~27日,陈伟教授应邀参加第三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研院史语所语主办,发表论文《〈君人者何必安哉〉新研》。

3月25日-28日,陈文新赴暨南大学参加“跨文化视野下的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暨南大学主办),主持一场大会报告并作大会发言(题为《<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的编纂宗旨与主要特征》)。

4月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与武汉大学国学院、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主要由蔡方鹿教授与郭齐勇教授筹划,蔡方鹿教授等主持。郭齐勇教授发表了《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的主题报告。

4月13日-20日,陈文新赴中央电大录课《古代诗歌与散文》。

4月16—18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胡适的学术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学主办,提交论文《简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历史观”》。

4月22日,杨华教授应邀为武昌湖北省实验中学作题为《国学与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的演讲。

4月26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参加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的张申府张岱年研究中心成立暨“张申府张岱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形态问题》。

4月27-29日,陈文新教授赴香港大学参加“第七届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题材与风格看中国古代诗学的四大流别》。

4月27-29日,余来明副教授应邀参加由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举办的“东方诗话学会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嘉靖前期诗坛复古诗论的拓展与“后七子”的兴起》。

5月13日晚,陈文新为“武汉大学国学周”做学术讲座“人们对科举制度有多少误解”?

5月21—24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参加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辛亥革命与中国传统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

5月,冯天瑜教授出访日本长崎、神户、东京诸与辛亥革命相关纪念馆,为新建辛亥革命博物馆收集文物。

5月,冯天瑜教授应邀在澳门为澳门大学生和市民作题为《孙中山、辛亥革命与澳门》的演讲。

5月24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儒家价值和基督教信仰对中西传统社会的影响”研讨会,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发表论文《关于儒家和基督教的反思》。

5月26日-29日,陈文新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东亚的书院与科举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论嘉靖七子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5月26-29日,余来明副教授应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参加“东亚的书院与科举: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戊戌选试”与元前期北方文学的兴起》。

6月2—5日,李维武教授应邀参加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东西方的哲学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关于“哲学无定论”问题的探讨与陈修斋老师的阐释》。

6月11-13日,杨华教授应邀参加由南开大学主办的“古典学·国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高峰论坛”。

6月17—19日,丁四新教授应邀参加《周易》哲学与和谐社会——第二届中国易道论坛,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主办,提交论文《马王堆帛书〈周易〉卦爻辞校札九则》。

6月21至22日,郭齐勇教授在本校出席美国天主教大学与我校合办的中外学者“儒耶对话”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略论儒家仁爱价值及其推爱方式的普遍性》。

6月21-22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儒耶对话”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伦理中心主办,发表论文《关于儒家和基督教及其相互关系的若干思考》。

6月28~29日,陈伟教授应邀参加《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主办,发表论文《清华简〈楚居〉“楩室”故事小考》。

7月4—8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在巴黎法国高等研究院举行的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与“启蒙反思”》。

7月9-10日,任放教授应邀参加《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河南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学术讨论会(开封)。

7月,冯天瑜教授应邀参加香港文汇报主持辛亥百年高峰论坛,并为香港市民作题为《辛亥革命与亚洲》的学术讲演。

7月11-12日,杨华教授应邀为武汉科技大学作题为《中国学术史的主线》的演讲。

7月15—19日,谢贵安教授应邀参加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明史学会、文成县人民政府主办,提交论文《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描写与塑造》。

7月20-23日,余来明副教授应韩国翰林大学翰林科学院的邀请,参加“第三届概念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题为《近三十年中国概念史研究述论——以汉字概念为中心的讨论》的大会发言。

7月31—8月3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暨国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会与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国学院主办,提交论文《试论当代儒学复兴的三个面向及其可能性》。

8月15-18日,余来明副教授应邀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八届明代文学年会暨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代中期吴中复古诗人的双重格调》。

8月22—8月27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第四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提交论文《求“通”:比较哲学研究的目标》。

8月22-24日,陈文新教授赴北京大学出席第六届俗文学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8月26—28日,谢贵安教授应邀参加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辽宁省历史学会、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提交论文《中外关系史理论方法刍议》。

9月3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世纪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寻找传统:关于新世纪十年来文化发展的反思》。

9月8至10日,在山东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出席山东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博士论坛,郭齐勇教授应邀在开幕式上致词,主持一场会并作学术演讲,讲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9月9日—9月11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学术报告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诗琳通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及皇太后大学(Mae Fah Luang University)孔子学院主办,提交论文《试论当代儒学复兴的三个面向及其可能性》。

9月11日,徐水生教授应邀参加“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中华日本哲学会主办,提交论文《日本近代文化“脱亚入欧说”质疑》。

9月16至18日,郭齐勇教授在十堰武当山出席第四届中华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交流会--道家道教与廉政建设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道家的修养境界》。

9月23-25日,徐水生教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日本法政大学主办,提交论文《留日期间的廖仲恺与社会主义学说的早期传播》。

9月23-25日,余来明副教授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科举废而诗愈昌——元代前期科举制度的废黜与江南士人生存方式的转变》。

9月26-29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济宁市政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联、中国孔子研究院承办,发表论文《全球生态危机与儒家救治之道》。

9月,冯天瑜教授应武汉市委中心学习会之邀,在中共武汉市委礼堂作题为《辛亥武昌首义》的学术报告。

9月,冯天瑜教授应邀在武汉图书馆为市民作题为《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地》的学术演讲。

10月,冯天瑜教授应邀为武汉大学院、校两级干部作题为《辛亥革命的“革故”与“鼎新”》的学术演讲,系“武汉大学干部大讲堂”之一。

10月8-10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朱子学会成立大会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发表论文《朱陆异同论》。

10月11-14日,冯天瑜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辛亥首义与湖北新政》并作学术报告。

10月14-16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近现代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研讨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承办,发表论文《辛亥革命与熊十力的哲学创构》。

10月14—16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近现代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试论王念孙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10月14—16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近现代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世纪心学开展的三种形态——以来自鄂东之地的熊十力、徐复观、胡秋原为中心》。

10月22-23日,杨华教授应邀参加“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楚简札记三则》。

10月26~27日,陈伟教授应邀参加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二次年会,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主办,提交论文《鲁司寇寄言游于逡楚》。

10月26日—10月28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湖北省民族宗教委和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提交论文《生活禅及其现代意义——读《生活禅钥》》。

11月3日,冯天瑜教授应邀为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政协工作人员作题为《辛亥革命的开创性贡献》的学术演讲。

11月4-5日,徐水生教授应邀参加“池田研究峰会”,日本创价大学主办,提交论文《“池田学”的建立及其意义》。

11月4日—11月7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西学东渐与马克思哲学的传入”——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提交论文《世界历史时代时的哲学观念变革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11月11-14日,冯天瑜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现代哲学学会主办的“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辛亥革命与近代思想》并作学术报告。

11月11-14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发表论文《辛亥革命与熊十力的哲学创构》。

11月11-14日,徐水生教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

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与日本近代的哲学论著》。

11月23日,杨华教授应邀为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作题为《礼乐制度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演讲。

11月23日—11月25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明清学术研究前景研讨会,台湾中研院主办,提交论文《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11月25-27日,陈文新教授参加“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当选为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

11月底,冯天瑜教授应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之邀,进行学术访问,并作题为《辛亥革命与日本友人》、《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学术演讲。

11月30~12月2日,陈伟教授应邀参加“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香港浸会大学主办,发表论文《也説清華竹書〈耆夜〉中的“夜爵”》。

12月1-3日,冯天瑜教授、聂长顺副教授应邀参加由中心与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在日本东京联合主办的“辛亥革命国际研讨会”。

12月3日,洪均应邀参加2011年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年会。

12月3—4日,吴根友教授应邀参加首届“哲学:中国与世界”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办,提交论文《通之道(引论)——当代中国哲学新论”》。

12月5-7日,胡治洪教授应邀参加“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第九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哲学研究所、儒学研究中心,鹅湖月刊社暨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合办,发表论文《疏离与忧念——论辛亥革命对熊十力哲学创构的影响》。

12月17—18日,李维武教授参加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