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古井秋筠:探佚的本性是创作

陈文新的《〈红楼梦〉的现代误读》对红学中的探佚是这样评价的:“探佚在本性上应归于创作的范畴而不是学术研究的范畴。”我曾经在一个帖子中引了这个话,表示赞成。

实际上,探佚家们也明白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喜欢遮掩一下、不肯痛痛快快地说出来。但仔细读一读他们的论著,就会发现,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都并不回避、也回避不了。这是我读了梁归智的《红楼疑案——红楼梦探佚琐话》得到的印象。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说:探佚“如果设想得太具体,就会因为有多种情节可能性而产生分歧争论,那就接近于文学创作而不再是学术研究”,“我们既不是在搞纯粹的历史研究,也不是在搞艺术再创作,而是结合历史背景和小说文本作一些有限度的推测探讨”,“设想得太细就成了文艺创作了”。探佚家们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探佚太简了不行,太简了等于没有探佚;太细了也不行,太细了就是文学创作了。而文学创作的帽子是不能戴的,戴了就不是学术研究了。既不简,又不细,这个界线谁能划得清楚?

探佚家们没有一个是甘于简单从事的。太简单那还叫本事吗?因此,探佚的结果越来越五彩缤纷,越来越五花八门。唯恐和文学创作沾边的梁归智也不能免俗。比如史湘云嫁给了谁?一些人认为嫁给了卫若兰,各自敷演出一段故事;还有一些人(包括梁归智)认为嫁给了贾宝玉,也各自敷演出一段故事。这些故事实际上都是创作。下面的话很能反映作者的心态:“面对同样的材料,却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探佚研究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地方。”大家都替曹雪芹编故事,看谁编得好、编得像。这可是最有趣的、最富有挑战性的啊!

因为有趣,因为富有挑战性,他们对探佚乐此不疲。作者在讲到关于李纨和她的儿子贾兰的结局的时候,承认“这当然有许多想象的成分”,然后说:“探佚研究不要涉及太多细节,还是勾出个大致的轮廓,交给每一个读者自己去想象好,那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永葆探佚的青春。”探佚家们不仅自己探佚,还要每一个读者都跟着探佚。看来,红楼探佚真的要成为全民的行动而且绵延不绝、永葆青春了。但愿这不是痴人说梦。

在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结论性的意见:“‘探佚学’处于研究和创作、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交叉地带,它的根本任务、终极目的是要竭力把握《红楼梦》原著的思想和美学真谛,要了解曹雪芹完整的艺术构思,要深入他的灵魂,感受他的心。”什么是研究和创作的交叉地带?又是研究,又是创作,研究和创作兼而有之。开研究之花,结创作之果,研究要落实在创作上。说来说去,文学创作的帽子还是给自己戴上了。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50f470100eb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