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武汉各界共建数字博物馆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
武汉各界共建数字博物馆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
2017年09月03日 10:09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张之洞诞辰180周年纪念大会暨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9月2日,张之洞诞辰180周年纪念大会暨“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江汉大学等高校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

  张之洞是洋务建设的后来居上者

  研讨会邀请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作主旨发言。

  “张之洞主持之‘湖北新政’是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北武汉波澜壮阔的近代化进程中颇有声色的段落。”冯天瑜在主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张之洞在武汉的主要功绩:首先,兴办实业。经海军衙门允准,将两广总督任上自英国订购的钢铁设备、自德国订购的枪炮设备转运湖北,在汉阳龟山北麓、汉水西岸建设汉阳铁厂;继铁厂之后,倾力兴办枪炮厂——湖北兵工厂;以“求强”为首务的清末洋务运动起步于军工业,后兼顾“求富”,又注重轻纺工业。其次,练新军。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的又一实绩是编练新军。再次,办文教。张之洞在从事洋务建设过程中,痛感通晓时务人才的缺乏,遂有改革旧式文教的举措:书院改制、新学堂创建、留学生派遣、近代文化设施建设等。

  冯天瑜评价张之洞是洋务建设的后来居上者。他表示,张之洞在湖北武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兼及水陆交通、轻重工业、文化教育、军警制度、城市建制的区域近代化体系,虽然尚不完整,张之洞离鄂后又遭遇人去政熄的颓势,其功过得失,毁誉兼有,但作为中国首次涌现的地域近代化模式,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至为宝贵。1911年爆发的辛亥武昌首义,其基础也正是由张之洞在湖北兴实业、办文教、继新军,养育新人才所奠定的。

  关注武汉工业遗产保护

  2016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正式签署在武汉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的协议书。教席持有人是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理事长郭粤梅。设立教席的目的,是建立中国及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研究的卓越与创新的制高点,进而使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成为不同国家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郭粤梅指出:“当年张之洞在武汉办学、兴学,著书立说,为武汉的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值得每一个在武汉生长、生活的人永远感怀的。”她表示,很高兴能通过这次会议,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也希望在将来能够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术交流、学生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共设“张之洞数字博物馆”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决定共同建设“张之洞数字博物馆”。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实力为依托,“张之洞数字博物馆”将整合现有的汉阳铁厂张之洞博物馆的资源以及武汉现存的工业遗产,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共享博物馆”。据数字博物馆执行副馆长许颖介绍,这一博物馆将一反过去“一馆一网”的博物馆建设模式,将馆藏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与张之洞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物,利用数字媒体可以与实物分离的特性,以网络为载体,尽可能多地搜集藏品,并将引入“共享”模式,打造“人人都可提供藏品,人人都可做研究馆员”的博物馆新业态。

  据悉,会议期间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顾必阶工作室、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三方签订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