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快成才,多出成果,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研究型大学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情况下。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在这方面的探索已卓有成效,他所指导的学生,先后12次获校优秀研究生奖。
记:都说您的研究生成果多,被用人单位看好,您有个硕士毕业生连人民文学杂志社和中华书局要他都没去?
陈:可以这么说。
记:您是《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的领衔编纂者之一,《明清文学分典》副主编兼明文学部二主编,《分典》刚刚问世;听说您正在主编另一部巨著,叫什么?
陈:《中国文学编年史》。
记:也很大吧?
陈:从周秦、汉魏一直到现当代,共18卷,每卷约70万字。
记:参加这一工程,除了武汉大学外还有哪些单位?
陈:参加这一项目的学术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人民大学等共9个博士点。
记: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学者,现在招生数量大,教学任务重,又有各种量化指标评估,要取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术精品,要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有实质意义的贡献,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术梯队实属不易。您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陈:我有三个应对方略:一是组织硕、博士生做学术普及工作,既帮助学生完成了相关指标,又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这需要两个前提,其一是导师个人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力,而且能写出一流的普及性著作,其二是出版选题必须是他的领域,能够具体指导和把关。把长远的学术规划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以应对各种评估,这是我的第二个方略。三是潜心文化建设,以期传世。
记:作为一个学者,您致力于经营传世之作,是为了充分延长学术寿命吧?
陈:1998-2003年主持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1994-2005年协助吴志达先生编纂《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从2002年到现在主持《中国文学编年史》。
人文学者的核心使命是传承文化,只有高质量的文化工程才有传世的可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我持续关注的是这件事。
记:你的学术领域集中于中国小说史和明清文学,出版《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明代诗学》等著作20余种,其中境外8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境外10篇,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和重大文化工程等。您指导的学生也得奖不少。
陈:是的,近几年来,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原型与母题》获2004年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鲁小俊的《休闲古文鉴赏辞典》2001年获湖北省图书奖提名奖,王同舟、乐云、余来明等共12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奖。他们中有不少人在独立完成国家以及省部级重点社科项目。
我组织学生做了两套书:一套是《四大小说名著导读丛书》,对四大名著进行解读;一套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一些小说名著,出版后评价很好。别人说我指导把关到位。实际上我的指导就是授课,一个一个问题地讲解;那套书我从头到尾修改过两遍,其中三分之一的部分是我执笔完成。我们最近出版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也很受欢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被翻译成韩文出版。
记:您的不少学生一直在实战,不是演习,而且战绩不少。您用您的实力“挣得”项目,搭起平台,让他们在上面快速成长。
陈: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得欢迎和好评。
来源:《武汉大学报》200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