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我中心举办大型人文演讲活动

在召开“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大会组委会还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参与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第一场大型人文演讲活动的主题是:全球化和中国化。主持人是:郭齐勇教授。讲演者是:任继愈、汤一介、方克立、林安梧和欧崇敬先生。第二场大型人文演讲的主题是: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主持人是:冯天瑜教授。讲演者是:卜松山、陈来、吾妻重二、李绍崑和高瑞泉先生。下附2001年9月21日《武汉大学报》学生记者张利强的相关报道。

2001年9月7日晚、9日晚,武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教五楼多媒体报告厅相继举办了两场大型人文演讲。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汉学家任继愈、汤一介、Karl Pohl(卜松山)、吾妻重二等10位教授作了“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东西文明——比较、冲突与对话”等精彩演讲,教室里频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千余学生聆听了讲座。①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对立吗?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来自台湾的学者欧崇敬教授指出“全球化是多元化的”,那么在此前提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作为多元中的一元而存在,我们说的全球化决不是要形成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全人类的共同道德规范。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是什么使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是什么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我们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感,这才是国之为国,民族之为民族的根本所在。否则,一个民族便失去了她存在的内在理由和价值。来自日本的吾妻重二用日本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命题。他说,日本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服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穿了”,“有榻榻米房间的家庭也越来越少了”,但日本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新,使之与自身的传统精神相交融,所以日本始终没有去掉自己传统中的根本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所当然也不能在全球化中迷失自我。而应找准自身的定位,不断发扬光大。②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应对?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几乎不曾有过文化的危机感,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认为自己始终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但是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文化中心论的幻想,猛然袭来的欧风美雨,让中国人一时不知所措。面对全球化,我们将如何应对呢?对此,学者们见仁见智,纷纷提出了应对策略。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提出了进行跨文化研究的种种方案,指出了要通过了解对方来反思自己身上那些习而不察的东西。来自德国的卜松山教授指出,胡适的实用主义并没有过时,我们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开展公平对话,平衡东西差异和分歧。来自美国的心理学专家李绍昆博士更是提出了奇特的移民学说。凡此种种,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都是在努力为现代中国寻找一个属于自身的文化定位,寻找中国“以借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和特性,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建构中国的自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方法不是在国性、国粹或儒家文化中抽取某些片断来简单地拼凑中国文化,而是基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本质,加以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不断吸取外来普遍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使传统文化变成“现代”文化,为全球化的文化构成,作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