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长江日报》专访陈文新教授

引领学术前沿 推进理论创新

——访《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主编陈文新教授

(《长江日报》2003年11月28日)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在11月26日举行的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中央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认为,丛书系统地思考和阐释了中国古代的流派理论,并以此为基点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种种流派问题,思路新,系统性强,有理论深度,对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本报记者就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丛书的缘起、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推动作用等问题采访了丛书主编陈文新教授。

问:流派纷呈是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景观,现当代学术界在流派领域的研究进展是否与之相称?

答:从总体上说,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个案研究而言,与流派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乏举足轻重之作,如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蒋寅大历诗派研究、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等。但应该指出,这些学者的宗旨主要不是为了探讨中国古代关于流派问题的理论,而旨在清理个别流派的理论及其创作情形,所以,尽管这些成果分量厚重,但从总结流派理论的角度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学术界花较多精力认真考察过的流派个案,其涵盖面尚嫌狭窄,还存在着广阔的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问:主编一套规模宏大而卓有建树的丛书,这是每一个丛书主编的愿望。但要圆满地实现这一愿望,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您在设计《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套丛书何以能高质量地按时完稿?

答:这一选题是六年前确定的。1998年,武汉大学启动了首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其宗旨是落实《武汉大学关于促进文科科研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武汉大学文科科研的改革发展。提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一选题,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在理论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取得进展,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就理论深度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考察,即: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各文学流派的理论。在这两个方面中,对中国古代各文学流派的理论,已经出版的各种通史著作(如多种《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专题研究著作(如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颇多阐释,而对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其研究状况则较为薄弱,相关成果尚不具备应有的规模。拙著《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侧重研究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致力于流派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即旨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东晋玄言诗派、宫体诗派、明清散文流派、明清章回小说流派、近代小说理论流派也都是学术界尚未全面系统加以研究的课题。确定选题时考虑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自身的学术积累,旨在以厚实的前期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某些问题。1993年9月,我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一书,此后仍一直关注文学流派问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丛刊》、《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江汉论坛》、《求是学刊》、《学术论坛》等十余家重要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是古代文学研究界最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之一。所著《明代诗学》、《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国笔记小说史》等也多处涉及流派问题,《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我长期关注文学流派问题的一个总结性成果,迥异于追风逐浪的应景之作。熊礼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散文研究,《明清散文流派论》是他个人科研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陈顺智教授于1994年出版《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东晋玄言诗派研究》是与之衔接的后续成果;刘良明先生于1991年出版《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是其前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孙东临(石观海)教授的《宫体诗派研究》和我与鲁小俊、王同舟合著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也都是各自长期关注的领域。因为有长期的学术积累,所以我们敢于接受这个重大课题,并且能在六年的时间内拿下这个重大课题。

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以出版系列丛书为特色,旨在推出分量厚重的学术精品。《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作为文库的首批丛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陈教授,这套丛书有哪些值得重视的特点?

答: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性。《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部从整体上讨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的专著。作者认为,流派意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统系意识、盟主意识和风格意识。本书从三个层面入手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点展开流派与思潮、流派与地域、流派与社团、流派与题材、流派与时代、流派与总集、流派与风格、流派与代表作家、流派与理论主张等多重关系的梳理,在流派理论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二是学术的前沿性。《东晋玄言诗派研究》、《宫体诗派研究》、《明清散文流派论》、《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前沿性,探讨了许多前人未曾探讨的问题。其三是分量的厚重性。说这一套丛书分量厚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它以专精研究为基础,二是说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研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有一个事实值得关注:在《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课题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已陆陆续续发表了70余篇论文,刊物覆盖面达三十余家,如《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评论丛刊》、《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山东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求是学刊》、《学术论坛》、《明清小说研究》、《齐鲁学刊》、《东方丛刊》、《贵州社会科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论丛》、《长江学术》、《南昌大学学报》、《杭州师院学报》、《贵州文史丛刊》、《蒲松龄研究》、《三峡大学学报》、《忻州师院学报》、《洛阳师院学报》、《孝感学院学报》、《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其中,熊礼汇教授的《唐宋派新论》发表于《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编后记予以高度评价,并获《文学评论》2000年度提名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拙文《中国古代四大诗学流别的纵向考察》刊于《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编后记指出:该文讨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四大流别,“别出心裁,有所发明,不仅仅是视界宽、焦距长”。《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摘要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另一成果《论乾嘉年间的文章正宗之争》入选台湾中山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被认为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研究》将于近期予以刊载。刘良明先生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刍议》发表于《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颇获好评。一套丛书建立在如此众多的精粹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其分量之厚重不难想见。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如湖北大学教授宋克夫所说:“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三大重要方面。在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研究和文体研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相形之下,流派研究则较为薄弱,尽管也出现了一批极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的推出,弥补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这些缺憾与不足。这套丛书既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又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进行了个案研究(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孙东临《宫体诗派研究》);既对某个时代的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刘良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也对某种文体的流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文新等《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无疑填补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空白。”

问:您主编的这套丛书是国内首套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丛书,它的出版,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将在哪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答:丛书出版后,武汉大学社科部、武汉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丛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与会专家从多个层面就丛书出版的学术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据我个人的理解,专家们特别关注的有三个方面。首先,丛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薄弱现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课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就因连续发表了70余篇论文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现在,课题的最终完成,丛书的出版发行,也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流派研究的薄弱现状,而且会使读者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更为蓬勃深入地展开。”其二,丛书的学术思路和方法对文学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何锡章认为:“在选题上,丛书将宏观与中观以至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显示了视野的开阔与具有梳理、分析能力的扎实的学术功底。陈文新教授的《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从宏观上以发生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发生及演变作了整体的把握,而熊礼汇、陈顺智、孙东临、余传棚、乔惟德、刘良明诸位先生的著作则是对具体流派的研究,这样,丛书的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位一体研究的特点就十分突出,其学术思路和方法对所有文学研究者,都将有较大的启迪。”其三,文学流派的研究有助于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齐洲对此充满信心。他强调:“文学流派研究的深入寄望于文学流派的形成。文学研究流派是指有共同的理论指导、一致的思想倾向、相似的研究旨趣、接近的研究风格的某一研究群体。虽然,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不一定从文学流派研究中产生,但是,文学流派研究是比较容易形成文学研究流派的催化剂。例如,程千帆先生的弟子中就有许多人做文学流派研究,而他们的研究便体现了形成文学研究流派的某些特点。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学者们是否能够通过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形成文学研究流派,现在还不好论定,然而,他们的研究中所体现的理论倾向是值得予以关注的。陈文新先生在《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提出要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的研究,并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作了相应的理论描述,强调要研究文学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和风格意识,便颇有启发性。如果大家能够形成共识,加强文学流派研究中的流派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自觉地贯穿到各种文学流派的具体研究之中,形成较为统一的研究特色,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文学流派研究或许会促成一种古代文学研究流派的产生。这正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

问:丛书的出版,展现了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雄厚实力,继承了武大老一代学人崇尚研究追求学术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了武大古代文学研究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在此之际,您最深切的感想是什么?

答:引领学术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宗旨,也是丛书各位作者的基本宗旨。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在学术研究中开创更加生气勃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