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上午9:30至11:00,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所汪学群先生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在振华楼C座103会议室作了题为“思想史意义上的王阳明”学术报告,武汉大学的师生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汪先生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长期专注于明清思想史研究,代表著作《明代遗民思想研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文库,《中国儒学史》(清代卷)荣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图书奖,另有《清初易学》、《清代中期易学》、《清代思想史论》、《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等著作,现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项目,负责明代卷部分。
报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思想史与经典诠释。王阳明是如何阐释经典,并从经典出发建构良知心学思想体系。 二、思想的来源、发展及形态、视野。王阳明思想的兴起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在由理学向心学转变及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他的思想以龙场悟道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是探索,指成学前的一段思想经历,后期是由奠基到成熟,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的过程。心学是他的思想形态,良知是其思想的核心。他以心学来诠释古代思想,其视野十分广阔。 三、思想的内在逻辑。王阳明的思想大体围绕着本体与工夫的一致,也就是本体是工夫的本体、工夫则是本体的工夫。以本体与工夫梳理他使用的概念或范畴,理出作为工夫的本体、作为本体的工夫,以及本体与工夫合一的内在理路,则是王阳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四、思想的社会化及历史地位。另外,汪先生在提问环节还谈到阳明学的缺陷,如道德自律的困难性、心易受情感等因素影响、文本中的言不尽意等。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杨华主任、欧阳祯人教授、王林伟老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张昭炜副教授主持,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91期。(张昭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