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景海峰教授谈“儒家之经解”

2021年4月8日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景海峰在中心报告厅作了题为《儒家之经解》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系“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52期。

mmexport1617899653805(1)

景海峰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熊十力》《梁漱溟评传》《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熊十力哲学研究》《诠释学与儒家思想》《中国哲学的当代探索》等著作,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著名学者,在新儒家、诠释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地位。

景海峰教授认为,儒家思想根源于“六经”,而“经”之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文献整理与集结的复杂历史之外,在观念的演化方面也历时甚久,屡经改变。汉以后所形成的经学格局成为儒家思想代代传衍的基本形式,也构成了儒学的主要内容,但围绕着什么是经和如何理解经,以及经学义理的具体展开,儒家思想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与繁复的过程,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其中,解释的因素分外重要,有经便有解释,伴随着经的编纂活动,解释就已展开,经的传衍和意义之持续,更是离不开解释,所以解经活动实为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解经学也就成为儒学延续的基本方式。

讲座伊始,景海峰教授首先对“经”字进行解诂,辨析了“经”与“纬”、“经”与“权”的关系。他认为,解经之“经”是成文的经典,具体来讲就是儒家的“六经”。景海峰教授进一步强调了“经之意义的形成”,景教授征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刘熙《释名》等文献,认为儒家所谓的“经”,与其他宗教圣典不同,既非神创,也非天启,而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文明演进、思想陶铸,于“哲学的突破”之后才逐渐汇聚形成的。这些经籍的来源是多元多样的,线索也十分复杂,其情实已难作详考,只能说它是远古文明积累的结晶,或者说是三代文化的遗典。

IMG_20210408_190117

随后,景海峰教授进一步从“经的观念”这个角度展开论述。他强调,儒家经典的系统化和权威化,自战国后期至西汉中已大致完成,武帝建元年间置五经博士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宣告了经学时代的到来。在这前后,“经”的阵容屡有变化与调整,但大体上都是以“六经”(或“五经”)为衡准的。作为连续不间断的思想之源泉,“经”是儒学系统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儒家经典诠释学最为重要的原核层。历史上的儒者,不断地提出“原儒”“原道”,要“回到孔子”,就表明了儒家的整个体系对于这个本源的依赖性。同时,“经”被诠释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具备平民化倾向的思想流向。

最后,景海峰引入现代解释学进行对“经”的解读。他认为,解释的必要性,除了经之成文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之外,就时间上来说,因为“经”的年代比较久远,文意古奥,难得索解,必有赖于传文的阐释,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意义。解释对于经而言有着多重的意义,从浅表说是疏通经意的要求,为了读懂经文、理解经义、掌握经旨,必须不断地解释,包括了解“他解”和尝试“自解”,或者在“他解”与“自解”之间穿梭往来,反复巡回,以达领会之境地。对于“经”自体来说,解释本身就是其内核的组成部分,经的形成伴随着解释,经的意义呈现和持续扩展,也是由不间断的解释活动所构成的,故离开了解释,经就失去了活性,也就不存在经之为经的根本意义了。

本次学术报告近两个小时。景海峰教授的授课娓娓道来、系统深刻,理论功底深厚、扎实。在本次讲座中,景海峰教授以现代解释学的视野为我们理解与阐释“解经”的意义、发掘其深刻的内蕴提供了经典解释的重要思路与方法。讲座之后,景海峰教授就相关问题与参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自由热烈。(通讯员:杨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