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预告|“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二集(11-20)

 

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

第155-164期

“真知·中国”系列讲座

第二集(11-20)

详情关注

武大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

undefined  

第一讲

——————

王震中:

中国早期文明演进中的两个阶段特征——从邦国到三代王朝国家

undefined    

王震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出版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商代都邑》《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内容简介:中国早期文明演进阶段的划分,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的演进来体现的,这就是由史称“万邦”“万国”时代的邦国走向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万邦时代,邦国的形态结构是君主制,也是单一制。三代王朝国家也是君主制,但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此时的王权已变为广域王权,夏王、商王、周王既支配着本邦,也支配着王朝内其他诸侯邦国。从邦国到三代王朝国家的演变,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政治上两个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它也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道路的突出特点,以此可以解释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第二讲

——————

王子今:

秦汉海洋文化的考察与理解

undefined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出版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插图秦汉儿童史》等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之后,中央执政机构面临的行政任务包括对漫长的海岸的控制,神秘的海域亦为秦始皇、汉武帝等有作为的帝王所关注。出于不同目的的航海行为,体现了中原居民面向海洋的进取精神。秦汉时期海洋资源的开发实现了新的进展,沿海区域文化初步形成,东洋与南洋海上通道开拓了对外文化联系的宏大空间。早期海洋学在秦汉时期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第三讲

——————

王彥辉:帝制早期的聚落与乡权

——以亭制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undefined    

王彦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简牍学研究,出版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等著作。

内容简介:“皇权不下县”“国权不下乡”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中形成两个理论模式:一是官不下县;二是权不下县。提出这一话题的根据主要是唐宋以后的历史经验,以逆向思维推导出秦置郡县以来就形成了县以下乡绅自治的传统。其实,战国以来,国权有一个下沉的过程,对基层社会实行的是一元化行政管理模式。东汉中期以后,聚落的地域化促成了乡权的弱化,表现为乡里体制与乡丘体制的并存。


第四讲

——————

李华瑞:

宋代之宋学与元明清之宋学的异同

undefined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历史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编委会主任等。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专著,论集,编著29种,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宋夏关系史》2010年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宋代救荒史稿》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

内容简介1.从陈寅恪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说起;2.宋代的宋学,以王安石新学功利思想占主流,元明清之宋学,以朱熹道学崇道德黜功利思想为主流;3.从经学、教育与科举一体化的源流看宋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五讲

——————

李治安:试论元明户役当差与吏民依附奴化的回潮

undefined    

李治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评审历史组成员。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等。长期从事元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研究,又探索古代史宏观课题。代表性著作是《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和《元史暨中古史论稿》,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内容简介元诸色户计当差,肇始于军前掳掠“生口”的强制“驱使”,经乙未、壬子和至元七年的“抄籍”,以汉地为重心,终成定制。“工作征戍”专项役与“全户应当”户役的混合,据籍当差、户役世袭、各有所属、主从役使等特色鲜明。该制因征服先后、行汉法不一及原有社会经济结构,在草原、汉地和江南实施有别。明不分南北“配户当差”,“既以粮赋天下之田,而必以丁定赋役之则”,其里甲正役的实质就是“催办钱粮”背后始终隐藏着催征、经收和解运等沉重徭役,此即所谓“纳粮也是当差”。“配户”役皆永充,役因籍异,各有役田,以户供丁,实沦为国家农奴。元明“户役法”所缔造的全民当差服役秩序,明显是对“唐宋变革”身丁劳役消逝大势的逆转。百姓当差与官僚当差,百姓依附奴化与官僚依附奴化,被牢牢捆绑在一起,彼此渗透,交相因应,严重恶化国家与百姓、君主与吏民间的关系。长达300余年的户役当差秩序,充任元明吏民依附奴化回潮的最深厚、最广泛的社会土壤。元明妃嫔殉葬和明廷杖,或由此种当差秩序及奴化回潮所滋养催生。


第六讲

——————

李伯重:

全球史视野中的“永历西狩”

undefined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从事明清史、经济史和全球史研究。代表著作有《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内容简介:明清之际的南明永历朝廷,从建立伊始就处于不断的播迁之中,从广东转移到广西、贵州、云南,最后流亡到缅甸。这一皇帝流亡国外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个事件留下了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下,才能得出合理的答案。讲座具体内容:1、永历朝历史: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2、“西狩”:永历政权的唯一选择吗?3、云南:为什么成为南明政权最后指望的“复兴基地”?4、缅甸:为什么成为南明政权最后的海外栖身之所?


第七讲

——————

赵毅:明代西域经营方略

undefined    

赵毅:辽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辽宁省政协文史馆馆员。从事明清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明英宗传》《多尔衮评传》《明清史抉微》《明清史抉微续编》等。

内容简介西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社会),对不同国家、部族曾是一片移动的边疆,归属尚在变动中;研究明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方略,讨论河西诸卫、关西七卫、哈密卫的兴废、邦交及朝贡贸易和“闭关绝贡”政策的出台;明与汉唐及清朝西域经营方略比较,对明代西域经营方略的再检讨,揭示明代西域经营方略的重大失误和消极影响。


第八讲

——————

范金民:“苏样”、“苏意”:明清江南风尚的影响力

undefined    

范金民: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兼任泰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客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首席专家,出版《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等专著。

内容简介:叙述明清时代江南风尚的基本内容,考察江南文化风尚在全国以至东亚、欧洲的影响力,探讨江南为风尚影响力的前提与原因,评论江南风尚影响的后果。


第九讲

——————

郑振满:日常生活中的全球史

undefined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福建宗教碑铭汇编》等。

内容简介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之后,在对外关系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到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然而,沿海民众力求突破官方的限制,发展私人海上贸易,在早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商品与美洲白银的贸易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大批沿海民众陆续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华人聚居区,使侨乡社会日益国际化。通过考察海外华人与侨乡社会的日常生活,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讲

——————

卜宪群: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当代价值

undefined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出版有《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等,为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及五卷本《中国通史》总撰稿,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只有统治而无治理,或者说统治就是治理,治理就是统治。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虽然就其阶级本质来说,统治与治理有重合的一面,但自先秦开始,就已有了治与乱相对立的丰富的治理思想与实践,并为历代传承。这些治理思想与实践,是中华优秀政治文化遗产,至今仍有不朽价值。

说  明

(1)本次系列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

(2)具体演讲顺序和时间、地点,将另外提前通知,敬请关注。

发起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2021年5月


 - end -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