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王子今教授论秦汉海洋文化

2021年5月30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在历史学院101教室做了题为《秦汉海洋文化的考察与理解》的学术讲座。

王子今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是著名的秦汉史专家,曾任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出版有《秦汉交通史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等数十本学术专著,其研究享誉海内外。

讲座分为绪论早期的世界观和海洋观燕齐方士秦皇汉武的海上之行秦汉时期的海洋意识与沿海区域控制“楼船军”与“海贼”秦汉时期的海洋学六个部分。

讲座伊始,王子今教授以秦汉地理大势为线索,展示了中国古代海岸线的变化,并解释了“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王教授指出,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之后,对漫长海岸线的控制是中央朝廷必然面临的政治任务。神秘的海域亦为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所关注。秦汉时期的文化风格,在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开放胸怀、科学原则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时代特色。这些特点当时的海洋文化中均有表现。此外,近年来海疆问题、海权问题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所以对于“秦汉海洋文化”的考察,对于秦汉时期海洋探索的总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也具有现实价值。

王教授通过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和“海内”二词,阐释了中国早期的世界观和海洋观。他指出,从先秦文献中发现,战国时期政论家便频繁使用“海内”这一政治地理学概念,且“海内”与“天下”对应出现。此二词并用,说明当时中原居民关于海洋意识的初步觉醒。这一语言习惯在秦汉政论家论著中依然明显,这些文字反映了以大一统理念为基点的政治理想的表达,表明涉及海洋的地理概念被普遍重视。

对于燕齐方士这一群体,王教授认为,在他们的方术欺诈和荒诞宣传之外,还应当看到,这些人是环渤海地区较早关注海洋景物并开发海上交通的知识人群。他们的海洋探索因帝王们的长生追求而获得行政支持,其海上航行实践,对于海路交通的开辟和海洋知识的积累起到部分积极作用。

王教授梳理了秦皇汉武的“海上”之行。认为秦始皇对海洋的热情,最初只是去往帝国领土的最东端,以期宣示权威,控制领土。与秦始皇一样,汉武帝也多次巡行至海滨地带,显示出两位帝王对海洋世界的重视和控御需求。始皇、武帝的海上祭祀、东海神主礼祠、海上射巨鱼、江上射蛟等活动,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王教授谈到,秦汉大一统政体成立后,秦汉执政者的海洋意识与沿海控制有多种表现。汉初平定“七国之乱”的重要一环,就是要通过削藩而夺回诸侯王国所掌控的沿海区域,收回对渤海、黄海、东海的统治权,对珠崖即海南岛的控制亦是如此。他指出文献中的“并海道”,就是“傍海道”,即沿海岸线而航行,具有沟通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意义。

王教授介绍了当时依存于海洋的两种人群——“楼船军”和“海贼”。根据史料,楼船与战舰似有区别,它可能只是运兵船。楼船军通常与陆地部队并进,共同攻击敌人。由于海上地区是中原内陆王朝控制力有所不及的空间,沿海地方行政力量相对弱化,当时已出现“海贼”即海盗。在西北居延汉简中,发现有通缉“海贼”的简文,说明他们影响范围之广。

秦汉时期,是否已有海洋学的系统知识?关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经杂事》《海中五星二十八宿》等书,历代学者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此类书中的“海中”是指“中国”疆域,并非实指海洋。但王教授考察多家观点之后,认为其所指就是海上航行的星象,这些书籍可能跟海洋航行、辨认航线有关,属于海上星图。秦汉王朝向东的海洋拓展,与向西向北的草原拓展,具有同样的历史文化意义。

本次学术报告历时两个小时,有百余名同学前来听会。王子今教授的讲座视野广泛,展示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运用多种文献、考古资料和海洋科学知识,对于秦汉史研究、海洋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讲座后期,还与在座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简短互动。

讲座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是“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的第12期,也是我中心“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第156期。(通讯员:孙莹莹、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