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姚彬彬副教授著《“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1年8月出版发行,该书系作者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结题成果,蒙范曾先生、冯天瑜先生作序推荐。范曾先生作为缪篆先生后人,惠予题签。
内容提要
缪篆(1877-1939)系民国时期人文学者,早年留日,归国后一度从政,后师从章太炎先生,其治学堂庑甚广,于儒释道三教及诸子学、语言学、文献学、西方哲学乃至基督教神学,皆有所涉。曾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缪篆平生著述等身,生前在海内外学界卓有影响,与蔡元培、马相伯、鲁迅、释太虚及法国学者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等有学术交谊,亦旅法宗教学者林藜光(1902-1945)之师。缪篆也是“章门弟子”这一民初重要学术群体中唯一一位纯以哲学为志业的学者,其思想自成体系,然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人其著几乎被学林淡忘,即使是今人专论“章门弟子”的有关著作中亦未见其名,本书钩沉索隐,试图将这位民国哲学大家重新纳入学术史中,给予应有重视。
缪篆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理解,以对“哲学范畴”的研究为主要范式,其以“道”、“德”二范畴为统御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概念。首先,缪篆对《老子》之“道”的阐释,参以佛家“体、相、用”之逻辑结构,以哲学全局性层面的“道”为“道体”,在德性与审美层面的道为“道相”,在法术政事层面的“道”为“道用”,这一解释架构是缪篆哲学的核心部分。其次,缪篆认为中国哲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德”(即“悳”),其意涵的展开导源于《周易》,他借鉴唐人李鼎祚之说,认为《易》之“元亨利贞”即相应于道德论上的“仁义礼智”。缪篆以《周易》为中国道德哲学的基本原理所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所阐内容皆可印证于《易》,并从《周易》中演绎一套庞大的囊括“主德目”、“从德目”之道德哲学体系,寄托以经世致用的社会理想。此外,缪篆于佛学亦有深入研究,其阐释章太炎《齐物论释》的作品《齐物论释注》之著中,试图会通佛家“平等”与庄子“齐物”二概念,并从梵文语言学的角度着手,阐释佛典“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之意涵,其有关内容系与法国学者戴密微相互切磋而得,曾迻译为法文,收入戴氏主编之《法宝义林》中。
缪篆青年时代曾入“太谷学派”第三代领袖黄葆年之门而打下学问根基,“太谷学派”起源于清中期,是清代乃至晚近以来儒学在民间的一个学术暗流。其后他虽又转师章太炎,却与太炎对儒学复杂多变、或臧或否的变化态度不同,缪篆一直认同太谷学派的一些核心哲学理念,他立基于儒学,并认为儒道同出一源,并立足于此会通佛家之学,反对并批评宋儒辟佛之有关思想。最终形成在理论上归于“道”的本体论,在实践上则完成于“德”的境界论,建构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以儒学为本,兼容三教诸子的中国哲学体系。
对章太炎哲学作品的解读诠释,在缪篆哲学作品中数量最多。除《齐物论释注》外,尚有《缪篆丛书》中所收入《国故论衡子部注》六篇,及对章氏《检论》中《争教》、《订孔》、《道本》三篇的注解。此外,他对于经子之学的研究,包括对《老子》的注解,亦频引章氏之说。故章门中有论者谓其“勤阐师说,征引广博如君者,吾同门中不多觏焉”之语。其《周易大象简义注》中尚试图会通太谷学派之学与章太炎哲学,该书亦很可能是最早将太谷学派创始人周榖(1764-1832)之著作公诸于世的作品。此外,从缪篆对章氏《争教》、《订孔》的解读特点亦可见,其于章太炎之思想,取以《检论》《菿汉三言》为代表的后期哲思,而不取前期以《訄书》为代表的文化批判意识。另外,因缪篆早年接受太谷学派的影响,形成了儒释道三教相通的基本哲学立场,与章太炎的儒教观乃至西方文化观,也是有一定出入的。
纵观缪篆平生思想,以“道”、“德”二理念统摄三教百家,由此建立起诸经互诠、整合三教、兼摄诸子的庞大哲学架构。这一体系,直接反映了20世纪早期哲学“亦新亦旧”的明显风格,就其独特的哲学诠释话语而言,不仅深具典型性的研究价值,其运思中所一直隐含的“道统”意识,亦为华夏贞下起元之际之精英士人群体良知之开显呈现。同时不能否认的是,缪篆之哲学思想建构,至始至终未脱“民间性”的功利主义色彩,其学说系统虽庞大而失之驳杂,这方面的特点,则可视为民间哲学“太谷学派”对于晚近思想界发生具体影响的典型案例。
缪篆所著《显道》,全文近五万言,刊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缪篆平生著述,多借注疏他人以间接表达己见为主要形式,惟此《显道》则独抒胸臆,借佛家体、相、用之逻辑结构,阐释其以“道”为核心之哲学体系,义理与考据兼重,洵为其平生之代表作。今人陈鼓应等先生曾有近代“新道家”之论,或未知缪篆其人,实则百年以来,凭藉老子之“道”而独创体系者,惟缪篆《显道》足以当之,其书亦与新儒家开山之一熊十力先生《新唯识论》体例略近,缪篆哲学思想虽以儒为本位,亦能平视老庄,若视缪篆为晚近“新道家”开山之一,应亦无不可。兹据笔者自藏本全文校点录出,作为全书之附录。
序一(范曾)
先外祖父泰州缪篆(子才)先生,固耿介拔俗之士。先曾祖父伯子先生之子、光宣间诗坛高手范罕(彦殊)先生以与性相近,愿结秦晋之好。乃携先大人范增厚(子愚)先生赴泰州。一席之谈,缪篆先生对先大人之博闻强记、英才俊逸大欣赏,遂许为东床。彼时先萱缪镜心(孝勤)先生以品貌才学出众,称一时名媛。这是我来到人间的天赐机缘,人生逆旅都是佛家所谓十二因缘使然。
外祖缪篆先生任厦门大学教授时,鲁迅先生亦执教厦大,相与并不熟稔,于术业上趋舍异路。然鲁迅《两地书》中,对外祖父的高风颇有赞赏之意,以为外祖特立独行,而不阿谀奉承。在一次新岁贺典上,佞人向校长献媚,鲁迅先生怒,缪篆则捷先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一时在厦大传为士林雅闻。
据母亲告诉我,有一次外祖父接外祖母和母亲乘帆船赴厦门,半途狂风浊浪大作,外祖母紧抱母亲缪镜心(孝勤)、舅父缪孝威惊怖呼叫,而外祖父缪篆则静坐船头读书,心斋宁寂、坐忘外物如此,非大哲何能至此。
外祖父固为一代大儒而兼修佛、道者,有修齐治平之大愿、有忠恕仁厚之本性、有孟子所谓之根本善。其解读及于老、庄、佛学,深知凡大学问必于本体论、与方法论有相通处。《易》乾卦之“元、亨、利、贞”,元,大也;亨,通也;利,冝也;贞,正也。自夏“连山”,至殷“归藏”,至文王拘而演《周易》,中国至此可称前哲学时期。而至春秋老子、战国庄子出,则中国纯粹的哲学诞生。前哲学渊源于远古先民的巫筮之术,正如先外祖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而司马迁称“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称其源自草根也冝,“草根”不是贬义词。孔子所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世传孔子《十翼》,大抵为春秋末至西汉孔门弟子所载孔子言说,儒家重《易经》是当然的。
缪篆读书范围至广,于中西学问通邮置驿。其间述其至大至深境界往往有邂逅处,并非牵强。若康德所敬畏之星空与心中之道德律,与老子之《道经》、《德经》固有其侔合处。既非以老、庄绎儒,亦非凭空臆测,若乃师章太炎之《訄书》称黄帝、仓颉自两河流域东来。中国哲学是经验、感悟、归纳的,因之两千五百年前如此颖慧的哲人思维能力,大体不会差于今天。中国哲学一经诞生,便作永恒。而不似西方哲学发展史是理性的不停修补、校正的过程。战国时出现了庄子,以其天放的一任自然的态度,对儒、法、名、墨予以解构,这种解构乃是天才的纵横恣肆,极而言之。因为庄子身处乱世,不欲与论辩者庄语,乃借重言以反讽、卮言以训斥、寓言以象征。先外祖特重章太炎之论庄子《齐物论》,缘《齐物论》确为《庄子》一书之核心,若《齐物论》、《德充符》、《骈拇》、《在宥》、《马蹄》、《盗跖》诸篇,皆以齐一、混沌、浑一之哲思认识宇宙本体。庄子的地位可以不夸张的讲,统括了西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全过程,举凡笛卡尔、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胡塞尔、福柯、德里达、哈贝马斯直至自以为革命战士的萨特,都皈依从逻辑学回归天放、贴近感悟之坦途。从演绎法的语言的修正补救,到归纳法的哲人内省,经过了2400年之遥。如果没有上述诸人的努力,西方哲学的前景黯淡,如罗素之门生维特根斯坦所说,西方哲学家已无事可做。
《汉书·艺文志》十家中之“名家”,即以演绎法立说之逻辑家如惠施,在中国哲学史上未能发展,这对中国以归纳法立说的哲学,有着根本的、重要的意义。外祖缪篆先生之所以称大哲学家的根本原因是,他深知中国哲学在至高之境本体论和方法论往往合而为一,庄子乃以齐物之眼(方法)创齐物之说(本体)。法哲学家戴密微所以备极推重缪篆,非无由也。十九世纪之前西方哲人如黑格尔于《小逻辑》中对东方哲学的无知诋毁,乃是由于他对中国语言的陌生,且也彼时几乎没有老、庄之书的德文译本,季羡林先生曾告诉我,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图书馆找不到《老子》的德文译本。其实民初的大学人如伯隅先生,对康德、尼采之著,虽十分推重并作翻译,遗憾的是他不了解康德之全貌。而当代贺麟先生与姑父王玖兴先生之译本始称绝伦,可谓信达雅兼之。当今之世外文最佳之译本,当属以色列著名哲学家、犹太学者欧永福先生之希伯来文所译之老子《道德经》。我相信深通两国文字的欧永福先生方可称翻译作手。这是以最古老的西方文字翻译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无疑这将是一部人类哲学史上的经典译作。
先外祖父缪篆的著述,有着东方哲人共有的感发式的特点,由于他腹笥阔大,加上思维上的归纳法,使他的著述略类乃师之文风,聚而为体,散而无迹,这种境界叫作“混沌”。言谈重未然性,不专注于确然性,这正是中国语言极高的会意境界。“七窍开而混沌死”,过分的清晰,要非大哲之所求,从王阳明之《传习录》到顾炎武之《日知录》,皆需读者寂听凝思,然后胸中豁然,所以他们的文章都不驳杂。
姚彬彬先生的大著《“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对外祖父的重要著述作了极详细而精到的分析,是近百年来最深入的研究,我以缪篆先生后人深表谢忱!
范曾
2020年7月11日
(范曾先生与作者合影)
序二(冯天瑜)
时下“国学大师”高帽子满天飞,一些严肃学者避之唯恐不及,如季羡林先生一再请辞此称号,因以印度学见长的他,自认实在不宜名之“国学大师”。这既是季先生的谦德,也是切合实际的评断。“国学”自有其界域,不可滥用,“大师”之名更不应该随便赋予。但国学大师固然为世之珍稀,近代以降还是有的,如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钱锺书皆是,与其并列而立的另一高峰,则是章太炎。
太炎先生学问博大精深,在多方面皆有原创性贡献,而关于老子道家之研究,也自成一格,建树独到。近代评老子道家,略有两派,一以“道法自然”为其主旨,乃贯通天地神人之至理;一以阴谋论视之,谓其是乱世道、坏人心之邪术。章太炎兼览阴鸷、清静二说,对道家略作两分,有“黄老足以治天下,庄氏足以乱天下”之辨,又指儒道两家“其治天下同,其术甚异”(见《訄书·儒道》)。太炎先生诸弟子中,多有研儒学、考小学而成名家者,然主攻道家的似不多见。
姚彬彬博士经多年旁搜远绍,发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章门才子缪篆(1877—1939),此公出入释、道,多闻博览,兼采“太谷学派”周榖、黄葆年诸君之《易》说,对道家考查尤其真切,有研讨《老子》的论著多种,并由此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作别开生面的解析。彬彬所著《“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从发掘稀见资料入手,拓荒于野,精考文本,另辟蹊径、补充新知,此诚难能之构。阅此书之博雅君子不知以为然否。
冯天瑜
拟于武昌珞珈山南麓,2019年4月2日
(冯天瑜先生与作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