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0月22日至24日,“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扬州大学、大阪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出席。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鲁小俊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芸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斐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徐永斌研究员、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先后致辞。

程芸教授对各位学者在特殊时期莅临武大表示感谢,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推进相关话题的深入探讨。陈斐副研究员表示当下的古代小说研究既要继承“五四”,又要反思“五四”。余来明教授提出要回到名著,并用新的思想、观念、方法去重读名著。徐永斌研究员强调明清小说与中国社会联系密切,本次会议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陈文新教授指出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重新观察小说,对小说与作者、社会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

会议组织了两场大会发言和四场小组讨论。

两场大会发言中,胡胜、乔光辉、万晴川、王齐洲、向志柱、涂秀虹、徐永斌、陈文新等学者做报告,蔡亚平、王同舟、吴光正、乐云、胡海义、叶楚炎、陈斐等学者评议。

胡胜教授介绍了莆仙戏《西游记》的剧本概况,指出剧本和小说情节上的异同,并特别强调了莆仙西游戏的超度亡魂仪式功能。乔光辉教授以《乐全诗集》作为打开瞿佑晚年思想的窗口,结合文献分析了瞿佑晚年“有志于武公之学”,完成“乡里之全人”形象的自我构建。万晴川教授探讨了《征播奏捷传》的成书方式和叙事视角,指出武将叙事视角的形成与明中期以后崇文黜武、文武相争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王齐洲教授指出中国社会阶层和传统小说观念密切相关,重点分析了士人小说观念、市民小说观念、公民小说观念。向志柱研究员考证了“削板”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剪灯余话》题署的疑案。涂秀虹教授分析了余象斗编撰公案小说集的特点和意义,提出了“乡村博洽士的经验世界”的命题。徐永斌研究员认为《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反映了清代下层文人艰难的生活状态。陈文新教授梳理了五四以来古典小说研究热的形成与热点转移,认为小说研究者应当重新评估自身优势并与诗文研究对话。

四场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展开深入研讨,涉及的论题包括康熙时期涉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白蛇传说的地域流变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地理演进、《儒林外史》中的治生困境与意义枢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婚姻模式、宋代话本发展径路与印刷文化的关联、明清母训与小说书写、晚清小说的悲愤意绪及其文学史意义等。王齐洲、吴光正、胡胜、蔡亚平、阳达、顾瑞雪、乐云、白金杰、朱燕玲、胡海义、鲁小俊、万晴川、叶楚炎、徐永斌、丁豫龙、王文娟、郭士纶、王炜、方宪、陈潮涯、乔光辉、彭娟、卢海涛、江俊伟、李根亮、王同舟、杨春艳、谢冰青、王慧燕等学者,以及许冬阳、许虹、雷璐灿、杜近都、李梦婷、李颖、李昕等在读研究生做报告或评议。

2018年,武汉大学立项了由陈文新教授主持的核心通识课“中国小说与社会”,该课程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五个学期。“古代小说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有助于推进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迪。

(文/方锦年图/张奕、朱美霖、张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