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学院之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斌研究员,以《运河文化视域下〈红楼梦〉中的文士治生生态》为题,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一场精彩讲座。讲座系“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62期,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主持。
徐老师认为,京杭大运河自隋炀帝开凿以来,成为汇通南北的大动脉,曹氏家族与运河渊源极深,《红楼梦》即是一部以大运河通航为底色的小说。小说虽不以运河城镇文人为主要描摹主体,但正是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揭示了清初中期沿运城镇文人群体的治生百态。这类文人以贾雨村和贾府清客为代表,多是未仕寒士或未仕前的文人;治生方式有卖文、处馆授徒、做清客(门客)、幕宾等多种途径;治生途径与文人自身特点和职业选择有关,具有文化性色彩。
文人卖文,自古有之,汉代“相如卖赋”的佳话千古传颂。处馆授徒是沿运城镇文人常用的治生途径,历朝历代不乏其人。明清时期,随着教育市场的繁荣,文人卖文、处馆授徒的治生情形更为普遍。《红楼梦》对其描写主要集中在贾雨村身上,具体表现为“两处馆一卖文”。贾雨村生在湖州(运河城市)的没落仕宦之族,未仕之前,在葫芦庙内靠卖字作文为生。后受甄士隐接济,赴京赶考,不巧途中生病,盘缠不继,托友之力谋入林如海府中做塾师,以求安身之计。而在林府处馆之前,贾雨村也曾在金陵甄府做过塾师。
“做塾师”(处馆)的另一代表是贾代儒。徐老师借此一例,指出贾府塾师与寻常人家塾师的不同:一般不聘请外人,多在族内选择年长、有一定学问的长者执掌家塾。选择贾代儒做塾师的原因有三,一是代儒能弹压住孩子;二是代儒会悉心教导子弟,不会为了束脩敷衍了事;三是贾政希望宝玉能尽快跟随代儒习作八股文,以便求取功名,光耀门楣。
“清客”属文人治生游食一类,可上溯至先秦孟尝君三千门客。降及清代,文人游食之风尤盛,必游的“天下五大都会”中,除南京毗邻运河外,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皆为运河城市。贾府清客有两大类:一类陪贾政下棋消遣、吟诗作对,一类帮贾政出谋划策,处理案牍事务,类似于幕府中的幕宾。
无论消遣清客还是幕宾,都有图利谋财走向邪路者和顾惜风骨不肯折节者。具体言之,消遣清客不仅有巴结贾政的王尔调,棋艺低劣、弈品不佳的詹光,还有因贾政不识琴音辞而不往的嵇好古,贾府被抄后仍陪伴贾政、指出利弊的程日兴;贾政任江西粮道时,幕宾不仅有詹会、李十儿等以公肥私的小人,还有时时规谏贾政、维持漕运的幕友。
互动阶段,师生踊跃发言。余来明教授点评,认为此次讲座在多角度切入小说文本、研究文本成型的文化场域两方面极富启发性。同学们则围绕不同小说、不同阶层人士对文人治生之态度差异,向徐老师请教,徐老师一一做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本次讲座持续近两小时,徐老师热情饱满,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在场师生获益匪浅。(文/张蕙颖图/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