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胡胜教授谈西游故事与《西游记》成书

10月23日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学院的邀请,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游记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胡胜教授,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题为《西游故事与<西游记>成书漫谈》的精彩讲座。讲座系“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64期,由吴光正教授主持,鲁小俊教授出席。

胡老师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西游记》的研究路径;其二,西游故事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三,如何进行跨文本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路径,胡老师指出,20世纪以来,“西游学”逐渐形成了以百回本《西游记》为中心的研究框架,戏曲、说唱、图像等材料大多被用作百回本《西游记》的补充。胡老师以自己的《从铁扇公主形象演变透视百回本<西游记>艺术创新》和《女儿国的变迁——<西游记>成书一个“切面”的个案考察》两篇论文,作了具体阐发。前文论述的是百回本《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合”——将元杂剧中单身的铁扇公主与后经佛祖点化成为保护神的鬼子母(红孩儿之母)合并成一个人;后者讨论的是百回本《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分”——将元杂剧中女儿国国王形象中横暴、色情的部分分化为蝎子精。胡老师说,他当时的研究也在遵循传统的路径,但后来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问题,即《西游记》的形成与传播归根结底是“西游故事”的演化与传播,小说、戏曲、说唱、图像等资料都是参与重述、再现故事的文本系统,它们各自有属于自身的艺术传统和媒介成规,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一切资料都附会到百回本《西游记》上。

关于西游故事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胡老师以说唱系统为例作了阐发。西游说唱有宝卷、鼓词、快书等多种形式,跟地域、时代、信仰、艺术风格等多种因素相关,呈现出西游故事讲述的各种可能。如《唐僧宝卷》专门讲述唐僧出身的江流儿故事,《陈子春恩怨记》和《三元宝卷》讲唐僧父亲陈光蕊的故事。胡老师指出,这类活跃在民间的口传故事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们可能会把毫无关系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而逻辑自洽,虽然古朴稚嫩却也自足,相较于文人话语体系,形成了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真相”的民间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与文人话语体系并行,其中虽有碰撞交融但各自轨迹并不重合。研究《西游记》完全可以跳出以百回本为中心的框架,进行跨文本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关于跨文本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方法,胡老师说,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西游记》,也适用于其他文本较为丰富,并非作家一人独立写作的文学作品。资料收集整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问题想不通很正常。胡老师提示大家,民间资料搜集较为困难,应当调动一切合理可用的手段去借阅或者购买,如向资料保存地的师友求助,研究清楚各大图书馆的借阅规则,乐于助人广积善缘等。

此次讲座历时近两个小时,胡老师全程脱稿,金句频出,幽默风趣,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同学们受益匪浅。(文/图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