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左玉河研究员论中国现代的知识转型与学科创建

2021年10月27日傍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研究员以“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以逻辑学为中心的考察”为主题,在历史学院103教室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左玉河教授,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等。他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及社会文化史、口述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中国近代文明通论》《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张东荪传》《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失去的机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再认识》《近代中国婚丧嫁娶》《民国社会生活史》等10多部专著。

讲座伊始,左教授概述了中国传统学术独特的分科体系——“四部”框架体系及其博通特征。左老师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分科的特色不以研究客体为主要标准,而是以研究主体(人)以及地域为准,分科主要集中在经学、小学等领域,非如近代西方集中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中。传统学术崇尚“博通”,以“致圣”为治学目的,以会通天、地、人学为最高学术境界,不以获得具体知识为满足。

随后,左玉河老师谈了中国现代学科逐渐形成的过程,即从传统的“四部之学”转变为近代新知识体系的“七科之学”。晚清时期,以经史子集为框架的“四部”知识体系在西学东渐大潮冲击下不断解体与分化,被西方以“学科”为分类标准建构起来的新知识系统——七科之学所替代。左教授指出中国现代学科创建有两条渠道,一为移植,一为转化。移植之学是将中国传统学术中缺乏的西方近代学术门类移植过来,转化之学主要是对传统学术中已有门类进行现代化改造。中国传统知识门类及学科的现代化,以及西方新学科的中国化、本土化,标志着中国现代学科体系走向成熟。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左老师以逻辑学为中心,探讨了中国近代新学科的创建过程。他详细考察了晚清民国各种逻辑学译本,厘清中国现代逻辑学学科的创建始末,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对“名”研究之实,但无“名学”之名,中国现代逻辑学是通过一系列逻辑学译著从外部移植而来的。逻辑学译本有英文直译和日本二传两种,中国学者以这些译著为蓝本,重新编排成为适用于中国读者以及学堂教学之用的逻辑学讲义。随着新式学堂课程的日益完善,从外部移植来的逻辑学在中国逐渐成长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现代新学科。

最后,左教授总结认为,从西方移植来的新学科自民国时期以来,便面临着本土化的任务,需要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一方面,需要在引入西方学术资源基础上,探讨学科相关问题,取得与西方学界对话的资格、底气和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传统学术资源中,发掘并获得有益成分,将西学建立在中学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特色。民国学者金岳霖、熊十力、章士钊、沈有鼎等都曾在建构中国逻辑学学科体系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努力。

本次学术报告历时两个半小时,数十名师生参加了线下讲座。左玉河研究员的讲座从现代中国逻辑学学科创建这一实证研究入手,展现了近代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始末,亦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理论启发。讲座后期左老师与同学们进行答疑互动,分享了他在口述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实践及心得。此次讲座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系“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第166期。

(图文\孙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