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上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以《日常生活中的全球史》为题,在历史学院101会议室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郑振满教授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福建宗教碑铭汇编》等。他长于明清时期民间文献研究和华南地方社会调查,与国际多所研究机构有紧密合作,是蜚声世界的学者名家。
郑教授的讲座主要从中国与早期“全球化”、闽南侨乡的海外移民、东南亚华人的国际网络这三个专题展开。
讲座伊始,郑教授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活动,指出中国很早就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历史上中国与世界早就联系紧密,南宋时期中外贸易发达,福建泉州一带已经存在大批阿拉伯商人,有些甚至受到宋王朝补官册封。中国人向外拓展,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根据西方商人的航海日记以及在海外的闽南商人的账本、契约、书信等资料显示,私人海上贸易在明朝非常突出,中国沿海民众突破官方限制,发展私人海上贸易,在早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商品与美洲白银交换的贸易模式。他指出马尼拉、墨西哥、爪哇、马六甲等城市在当时具有关键作用和世界地位。
随后,郑教授具体谈闽南侨乡的海外移民活动。明代隆庆年间,漳州月港设立对外通商口岸,成为明代唯一合法的私人海外贸易港,由此结束了海禁政策。清朝康熙年间,重新确定厦门为航海商人前往东南亚的通商口岸,这对福建海洋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闽南地区有比较便利的海上贸易条件,由于不能在政府规定的返乡年限归乡,于是大量的海外商人不得不成为海外移民,他们虽然持有海外护照,但仍从事国内贸易,认祖归宗,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这些移民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候鸟式”移民,第二种是“两头家”模式,第三种是跨国乡族网络。海外移民与原乡联系密切,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华人聚居区,使侨乡社会日益国际化。
最后,郑振满教授简谈东南亚华人的国际网络。从一位马来人提供的小书——《一海一庙耀神采》可见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经营策略,他们每到一个港口就建一座庙,以此开启自己的商业网络。他根据大量的民间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指出,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族团体会考虑如何帮助族人,但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意。东南亚华人经常分散在世界各地,并没有很深的民族国家意识,因此研究该问题也需超越民族国家视野。
本次学术报告历时2小时,近百位师生来现场听会。郑振满教授通过考察海外华人与侨乡社会的日常生活,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郑教授的讲座资料丰富,专业扎实,细致有趣,其田野考察和民间史料为听众勾画出极为生动鲜活的历史日常和现实图景。讲座后期,郑老师与历史学院徐斌教授及其他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并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锋教授作了学术总结,此次讲座由我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是“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的第18期,亦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