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古今中西,贯穴熔铸:文青学社《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讲读会顺利举行

4月18日,由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讲读会”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来自《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及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讲读会。讲读会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主持。

18287D

(讲读会现场)

讲读会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聂长顺教授的报告中拉开帷幕。他在报告中对冯先生的概念史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分享了《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一书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94D3E

(聂长顺教授发言)

聂长顺教授将冯先生概念史研究的历程、成果,以及他所达到的境界,概括为八个字——“锲而不舍”“先行集成”。锲而不舍,是指冯先生笔耕不辍,几十年搞历史研究、文化史研究,追踪概念史这一学术前沿“紧抓不放”;冯先生在这一领域既是先行者,也是集成者。从1984年出版的《明清文化史散论》开始,到2014年冯先生主持的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结项,冯先生多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在概念史这一领域耕耘不辍,并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果。

聂长顺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一书的出版由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社长赵剑英教授向冯先生发出邀请后,冯先生拟定了“三十个关键词”作为核心,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随后进入讨论发言环节,与谈的六位老师分别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角度,探讨了阅读《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后的思考和感受。

119097

(郭康松教授发言)

《湖北大学学报》主编郭康松教授引汪中《释三九》、阮元《释顺》,阐明我国古代的学者对于概念的变化和发展即有一定的认识。他提出,书中选择的三十个关键词,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此书的一大贡献是归纳总结了关键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关键词研究的义例。冯先生作概念史的研究植根于传统的小学研宄,着眼于西学东渐,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义,实际上体现着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命运和人类文化的深切关怀。另外,此书资料详实,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在资料的引用方面格外重视报刊,给人以一种历史的现场感。这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这部书对于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一部文化史、概念史的巨著,还是一部阅读古代文献的工具书、参考书。

146043

(付海晏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付海晏教授从“选择大于能力”切入,与大家探讨了研究中要选择什么样的命题。冯先生选择概念史这一方向进行研究,这种选择的视野、格局,值得我们学习。他不畏艰险,选择了“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这一条道路,做到了中西古今“贯穴熔铸”,可称“创百代之业,开数门新局”。此书蕴含非常强烈的对话意识,在启迪后学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此书采用的方法来看,冯先生在书中贯穿着辩证的理论方法,既全面地看待问题,又在对立中把握着统一。

13A764

(彭敦文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彭敦文教授从语言的“互动能力”出发,强调了冯先生此书以三十个关键词为核心进行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书中提出的若干新词创制的原则,值得大力提倡,应当考虑将其推广至社会应用层面。可以说,冯先生此书是在为新词创制“立则”。冯先生在辨析三十个关键词的过程中,既显示了传统文字学的功底,又具备“中西古今”的学术视野。此书可作为我们理解近现代历史文献的入门书,提醒我们对习用的东西语汇要多加辨析,莫因“习言”而“不察”。

BB3DF

(刘伟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提出,冯先生此书在关键词的选择上足见功力。选词的规模适中,能够在不影响篇幅的前提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同时每一个词的辨析都较为充分。其次,此书以“生成机制”来对概念进行分类,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最后,与经翻译的外文著述相比,冯先生此书有其独特的贡献。若单一地用西方、用他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来看中国的事实,极易产生偏差。无论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来讲,还是从学术研究的根脉来讲,我们亟需正本清源,重新深挖汉语本身的内涵、探究概念原初的含义

6F986

(李圣杰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李圣杰教授以“美学”一词为例,畅谈了自己在阅读《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一书后的兴奋感受。从中江兆民翻译《维氏美学》,到摘译哈特曼美学而成的森鸥外《审美论》,再到高山樗牛等日本学者普遍认为的“美学这一概念对于日本文学界及美术界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学”概念在日本的发展与变化值得学界更多地去关注和思考。早在明治初年,早于中江兆民对《维氏美学》的翻译,菊池大麓就已经在翻译《修辞及华文》时谈到了“美文学”这一概念。当时“美学”概念的产生,与“美术”的概念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探讨一个关键词的概念史时,其实是在研究与之相关的若干个关键词、若干个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审慎的治学态度。

(李巍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李巍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谈了冯先生这部著作带来的启发。他认为,首先从20世纪学术的基本特点来看,要谈思想、观念或文化,就离不开分析语言这一途径。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打通研究思想的道路,语言学的转向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其次,关键词之“关键”在于何处?语义学中,一切复杂的表达都是由简单的表达式决定的,构造任何一门学科语言都要有一定的初始词汇。冯先生此书,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是一项奠基性的成果,有助于建立简洁明晰的汉语初始词汇库,从而更规范地使用学术语言。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翻译这一途径来检查自己的学术语言。从这一角度来看,《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一书为我们文化的回溯和反思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

六位与谈人发言结束后,冯天瑜教授对学者们的发言内容进行了回应,对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同读他们所著的《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表示肯定。认为这种作者、读者同读的方式,既可以拓展作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补充既有研究所忽视的内容,由此推进后续研究的深入。

FDEE5

(冯天瑜教授为活动总结发言)

在最后的总结报告中,冯先生再次强调概念史的研究是在东西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学传入共同作用的成果。回到概念史、语义学,我们应当关注“借词”的问题。中国的借词现象贯穿古今,从晋唐间佛学的传入,到明清之际、清民之际大量西学语汇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中国,“借词”的现象不断发生。新汉语当中的部分词汇并不是外源词,而是“侨词来归”,我们一定要自己厘清它们的来源,不能数典忘祖。要回归历史,回归文化本身

1677D5

整场读书会持续三个多小时,两位作者和与谈的学者之间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感觉意犹未尽,高度肯定这种近距离互动的学术交流方式,并对下一次读书会的召开充满了期待。

F645B

(陶军副院长讲话)

本次读书会是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简称“文青学社”)2022年第一次学术活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陶军副院长到会并讲话,对学社建立的相关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学社作为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自发形成的学术活动机制,以开展跨学科论坛、学者讲座、读书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砥砺问学,笃实求真,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为旨趣,通过对话推动多学科交流与合作,凝聚青年力量,发出武大声音。(通讯员:李轶男;摄影: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