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undefined

2022年7月18—19日,由中华孔子学会、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阳明文化研究园龙冈书院、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以腾讯会议形式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围绕着大会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欧阳祯人教授。

在7月1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致辞。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王阳明是“人类的教师”,阳明学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贵州省文史馆馆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先生表示阳明心学具有一种难得的、自我解放的刚健气质,并针对“朱王异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认为在中国哲学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王阳明哲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意义,展现了对世界的意义关切与价值关切。武汉大学国学院荣誉院长郭齐勇先生就为什么要研究阳明学、学习阳明学哪些内容、怎么去学习落实阳明学展开了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指出,从阳明心学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国是一个可以容纳世界的大国,阳明心学的精神是一种自我革命的价值创造精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阳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阳明学对明清社会的影响非常重大,对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研究根本无法绕开王阳明。贵州省中国阳明文化研究园龙冈书院张其鹤董事长表示将继续发掘阳明学的文化资源,提高龙冈书院文化软实力。

在主题报告阶段,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以《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从心外无物:人创造意义的世界、心即理、心与事、作为德性的良知、本体与工夫之辩、知行合一、万物一体:走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七个方面展开了对阳明心学的具体论述。武汉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郭齐勇教授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为题进行发言,以新近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哲学通史》为例,阐释了中国哲学关注的主要向度、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等内容,并对中国哲学进行了理论反思与未来展望。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如何看待王学对朱学的突破》的主题发言中,认为王阳明不满于朱子的知识论体系中手段与目的的二律背反,阳明最终重构了知识论,实现了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完成了对朱子的理论突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以《陆象山的易学》为题,指出象山之《易》学从规模上看强调义理与象数并重,而从精神指向上看则强调心学精神的一以贯之,其《易》学的落脚点在于人心,象山《易》学对本心工夫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其“九卦之序”的论述中。此外,张学智、蔡方鹿、钱明、李景林、景海峰、龚隽、刘泽亮、唐文明、汪建初、丁为祥、王兴国、陈立胜、魏义霞等学者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大会设立了五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设立四个半场,共进行了二十场学术汇报。各分会场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着心学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第一分会场围绕阳明学经典理论诠释、阳明学文献考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卫红对王阳明的九声四气歌法进行义理辨析,此歌法是王阳明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具有收拾人心,激扬德性之作用,对于儒家的成德之教的实现与落实意义重大。黎业明围绕阳明弟子徐霈从学于阳明的具体时间进行了绵密而周详的考证,依托相关文献,指出徐霈当于其20岁时,即1524年左右从学于阳明,而非束景南先生所认为的1503年,这有助于进一步还原相关的历史史实。

第二分会场就朱王关系、朱子学的个案问题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理论拓展。赵金刚以工夫论为视角,重新考察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兴起,指出由于朱子学内部产生了“工夫论”与“工夫论化的朱子学”两种分化,促使阳明学的兴起,从而说明朱王之间的承续关系。朱人求以朱子的格物致知为切入点,对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进行了理论探讨,格物致知作为认知之途径,同样是以悟道作为最终目标,认知与悟道实则相互贯通。

第三分会场从陆九渊相关思想、阳明后学等视角进行了理论考察。邓国坤阐释了陆九渊的易学思想,认为象山学的根本并非孟子学而是易学,这一观点对于学界进一步探讨象山学的思想渊源具有重大意义。陈晓杰对阳明后学邹守益、罗汝芳二人的“克己复礼”思想进行了研究,指出二者虽分别属修证派与现成派,但在克己复礼的问题上实则有会通之处。

第四分会场的议题横跨先秦儒学与现代新儒学。廖晓炜从“可以与能”的视角,对孟荀哲学之歧异进行了深入剖析,阐明了孟子对荀子思想存在着理解之偏差,荀子所谓的“可以”表征着逻辑的可能性,而“能”表征着现实性,但孟子混淆了二者,造成了理解之歧异。谢远笋从体用论的角度勾勒了从熊十力到牟宗三的发展脉络,熊十力的体用论思想存在着内在矛盾,而牟宗三则借助西方哲学的相关资源,在继承熊十力思想基础上对其体用论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第五分会场围绕北宋五子、三教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张锦枝以“乾父坤母”说为理论切入点,阐明了张载思想中的儒家传统与伦理意义,他认为儒家“言孝不言慈”的传统在宋代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与汉代的“三纲”传统略有不同,但二者均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意义。陈赟以道家哲学为视域,就人禽之辨与秩序根基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道家的人禽之辨另辟蹊径,乃是通过消解“人”与“非人”的界限实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和解。

undefined

以上仅选取部分代表性文章对本次大会的学术讨论情况作一简单梳理,但仍难免挂一漏万。总之,本次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理论议题十分丰富,跨越古今、贯通中西,极大地推进了阳明学的研究,并对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未来研究都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张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