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十四五”规划及重大课题论证会顺利举行。受疫情影响,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锋教授、陈文新教授共同主持。中心主任杨华教授首先以“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研究”为题,简要汇报了中心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建设经验基础上,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合作交流等等七个方面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
会议第二阶段为四项“十四五”基地课题的汇报讨论。来自厦门大学的王日根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的张建民教授、孙劲松教授(由范云飞老师代为汇报)和余来明教授分别汇报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项目,分别聚焦于中国的制度文化、社会治理、思想智慧和学术话语等方面。在汇报当中,四位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等,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拟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
会议第三阶段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及评审专家针对课题汇报提出意见和建议。各位委员及评审专家首先充分肯定了中心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针对具体的负责人及其课题项目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意见。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朱英教授认为,中心以“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作为主攻方向,符合当下国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的总体思想,设计的四个课题分别对应制度、社会治理、中国思想、中国话语等方面,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关怀,体现了中心在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服务国家需求上的努力和实践。南开大学陈洪教授提出,面对传统文化这样的“大课题”,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讨论,适当考虑从非官方的叙事性材料中寻找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角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研究员从“制度”和“管理”两个层面向课题负责人提出了建议和期待,希望他们考虑研究成果时更多地以今天的立场出发,增强其对社会实际的指导作用。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以辩证的眼光,重点讨论了如何增强课题创新性的问题。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提出课题研究要“做瘦身”,注重从细微处着眼,先聚焦而后深入。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指出研究要兼顾创新与体量,并对每一个课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分析了中心课题存在的优势与挑战,建议大家要在大的框架下细化问题切入的角度。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从“新文科”建设出发肯定了中心课题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价值,并就具体课题的构想提出了宝贵意见。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文新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他对各位学术委员和评审专家在特殊时期出席中心规划和项目评审会表示感谢,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建议中心和各项目负责人在吸收各位专家的评审意见基础上,对“十四五”规划和各重大项目评审书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