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峰教授谈宋朝“以文驭武”的治军制度

2022年11月25日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院长陈峰教授以《宋朝以文驭武的治军理路及其影响》为题做了一场线上讲座。本次讲座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72期,亦是“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22期。讲座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陈曦教授及校内外200余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陈峰教授是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院长,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兼任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和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陈峰教授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著有《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宋代军政研究》《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漕运与古代社会》等著作,在宋史研究方面具有深厚造诣。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将帅拥兵自重乃至反噬朝廷的积弊,宋朝充分汲取这些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加以解决。其中实行的以文驭武规则,不仅是制度上的创新之举,也对宋代国运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制度创新。此次讲座便围绕着宋朝的治军理路及其影响,分为四部分展开,即宋初治军理路形成的背景与特点、宋代以文驭武治军理路的实践、宋代文官掌军制度的主要效应、从世界文明进程看宋代文官掌军制度早熟的意义。

讲座之初,陈峰教授对军队的属性及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宋朝统军制度的创见。在传统的主流认知中,将帅负责统军作战,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效能。而军队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政权最重要的支柱,又是暴力工具,如何发挥军队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正向作用,又不遭致反噬,成为当政者的要务。围绕着掌控军队,产生了各种制度及规则。在中国历史上,宋朝首创使用文官掌控军队的制度,其本质上是“以文驭武”,即以文臣来驾驭武将,这与现代西方国家制度有某些相似之处。以往的研究对宋朝文人统兵的现象持批判态度,但陈峰教授认为,除批判之外,宋朝的文人统军制度还有其他值得研究的地方。

其一,关于宋朝以文驭武的治军理路的形成背景。陈峰教授指出,战国时期“将”与“相”的分工出现,将的角色、作用凸显,由此形成了将帅统军作战的传统,将帅统军作战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效能,但也导致了兵权失控,国家政权遭遇反噬。唐末、五代时期,将帅控制兵权,不仅危及统治秩序,而且反噬皇权的现象非常突出。宋人曾对唐末五代时期的现象进行总结,认识到兵权失控是天下大乱的主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新生的宋王朝势必会吸取教训,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二,关于宋代以文驭武治军理路的实践问题。陈峰教授指出,宋初朝廷遵循的是传统的军队统领制度,即将帅统领军队,只不过更加严厉,太宗朝自第二次北伐后,治军理路开始含有以文驭武的意图。宋真宗以降,文官士大夫成为政治主体力量。文臣不仅执掌政务,而且在军事上也要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在继承前两朝治军的基础上,开始推广以文驭武规则,到宋仁宗朝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文官掌军制度。军事决策机构枢密院也由文官掌握。前线战区也由文官指挥,文官担任经略安抚使并兼都部署。

南宋初年,一度出现了韩世忠、岳飞等大将统军指挥的情况,朝廷不得不倚重他们抗击金军。“绍兴和议”后,在架空诸将并杀害岳飞的基础上,南宋又大体恢复了文臣统辖军队的制度。各重要防区先后派出制置使、宣抚使、宣谕使、安抚制置使及都督军马等帅职,大都由文臣担任,节制各级将领。

陈峰教授认为,宋朝的统军制度有极端化倾向,其立意是通过以文驭武的方式制约武将。虽有助于稳定军队,并达到维稳防乱的目的,但却不能完全适应边患压迫的严峻形势。文官掌军制度,虽具有制度的创新性,却不免存在明显的短板,有单方面的理想化倾向。宋代以后,惟有明朝还有类似的制度,但却不及宋朝突出。

其三,关于宋代文官掌军制度的主要效能。陈峰教授指出凡是制度设计均具有两面性,类似于双刃剑。一方面,起用进士科出身且不谙兵略的文臣掌军,他们往往缺乏经验勇气,难以大胆用兵,导致军事决策的保守与消极,最后不得不以议和的方式化解危机。而且武将的行动受文官的控制,管控过度会导致武将消极萎靡、能力弱化,最后降低军队的效能。除此之外,这种文武对立加剧了军中文武关系的紧张,进一步减弱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这种文官掌军制度也有其积极效应。首先,以文制武使得军队难以反噬朝廷,维护了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其次,以文驭武也遏制了穷兵黩武的倾向,确保了文治路线的平稳发展。宋朝实行这一制度使得域内较少受到战争的干扰,为社会经济、文教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陈峰教授指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也与文官掌军制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紧接着,陈峰教授从世界文明进程的角度分析了宋代文官掌军的历史意义。陈教授通过分析拜占庭帝国早期宫廷卫队、查士丁尼时代以后近卫军、波斯萨珊及萨曼王朝、欧洲西哥特王国等案例指出,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体制存在差异,但统军及作战的指挥者大致由专职的军事将领承担。因此,军事将领大都卷入权力斗争,就此引发的战乱乃至于血腥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直至近代以后,西方才出现由执政党文官决策层掌握并指挥军队的制度,由此结束了军队干政及祸乱国家的现象。反观中国,我们早在宋代就产生了与此相类的文官掌军制度,可见其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具有“早熟”的意义。

最后,陈峰教授对宋代以文驭武治军理路下的文官掌军制度进行总结。他认为,它是宋代探索治军的创新设计,也是一种制度创举。文官掌军制与古代的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一样,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路径”,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挖掘。但宋朝本身处于一个充满暴力的时代环境,这一制度在面对强大的战争对手时,又不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陈教授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需要反思和总结,时代不同,规则自然有别。早熟的制度或许昭示了未来的趋势,却难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局。

在讲座后期,陈峰教授就宋代的历史评价、文臣指挥能力、南宋朝廷对以文驭武制度的反思等问题,与线上的同学展开了答疑互动。我中心的杨华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概括,认为陈峰教授的研究兼具学术和现实意义,尤其对制度的沿革和影响作了深入阐述,并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杨华教授认为此次讲座在文明进程中的中国路径问题、中国早熟问题、军队国家化问题等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启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曦教授指出,陈峰教授以独特的世界文明视角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她呼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以更宽阔的视野,讨论宋朝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意义。

(通讯员:欧阳阿兰、焦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