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曹峰教授讲座: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

2023年3月15日晚,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以《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为题做了一场线上讲座。本次讲座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78期,亦是“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第24期。讲座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来自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及武汉大学校内外百余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曹峰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秦汉哲学、道家哲学、诸子学、出土文献等,出版《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等专著、译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及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多篇,译文40余篇。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的首席专家,曾获得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是简帛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讲座之初,曹峰教授介绍了清华简《五纪》的基本情况,包括竹简的长度、数量、分篇等信息。他指出,一般将《五纪》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以“后帝”为中心,下部分以“黄帝”为中心,全篇借助后帝口吻,并穿插黄帝的故事,描述了上古时期天下由大治到大乱的过程。全篇对于研究战国时期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天人关系、政治想象、道德设计有极大助益。

曹峰教授指出,《五纪》中大量出现“中”字,整理者们将其释读为“中”和“忠”,他认为大部分情况下读为“忠”没有必要,“中”代表着最高理念、最佳状态,是统一、圆融的标志。《五纪》的“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意涵。

其一,代表最高理念的“中”。首先“中”可以理解为代表最高准则、最佳状态,《五纪》开篇描述了历史上陷入的混乱:“权其有中,戏其有德,以乱乘天纪。”,这里提到的“有中”、“有德”正是作者心目中有序社会的象征。其次,“中”在《五纪》中是中央和统一的象征,《五纪》中辅臣和天神都是以“四”为组合,例如“四干”、“四辅”,“后帝”则为“中”的象征。“中”也是后帝所要实现的宇宙秩序的最高体现。《五纪》用“圆”、“圆裕”来形容“中”的作用,“圆裕”是“方圆光裕”的缩写,要想达到“天下圆裕”的理想政治状态,并有效地聚合万众,根本大法在于“中”。曹教授指出,把“中”看作最高的理念,并非《五纪》独有,同为清华简的《保训》所见四个“中”字,既是一种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也是实际的法度、规范。

其二,作为具体德目的“中”。《五纪》作者在设计作为天道的“五纪”、“五时”、“五度”、“五色”等时,不仅用“五”来归摄法则,也设计了“五德”(礼、义、爱、信、中)这一与天道对应和配合的人间伦理规范,且“五度”和“五色”等与“五德”形成了直接的匹配。仅仅从《五纪》中关于“五德”的论述来看,“中”是用来“事君父母”的,可以用于规范万民的行为准则,“中”德有敬畏严肃、恪守信用、忠诚不变的特征,因此,《五纪》的“中”确实与儒家提倡的“忠”德有类似之处。但实际上,“中”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外延也极为宽泛。例如,曹峰教授指出,“中”在“五德”中的地位十分特殊,目对应礼,口对应义,耳对应爱,鼻对应信,心对应中,可以看出“中”是居于中心和主宰之德。在颜色上,《五纪》也是把“中”和黄相配,可见“中”是居于统率和支配地位的。

其三,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中”。从地位上看,《五纪》的“中”居于统摄和主宰的位置;从内涵上看,“中”这种德具有绝对的、神圣的特点;从行为上看,“中”就是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种最佳的行动方式。《五纪》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就是“行中”,即把“中”作为一种目标、方向来实践,以“中”的方式来行动。因此,《五纪》归根结底就是一篇论“中”、执“中”,最终行“中”的文章。《五纪》以关注“有中”开篇,最后以“爱中在上,民和不疑,光裕行中,唯后之临”作为总结,也印证这一点。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无论是理念还是行动,都符合神圣、中正、公平、无私、周全、宽裕的特点,掌握了与天道相配的“中”,就能使万民“有常”“规受天道”,就能形成“天道之不改,永久以长。天下有德,规矩不爽”的和谐社会。

总之,曹教授认为,《五纪》中的“中”可以搭配的元素非常多,其意义包含并超出了人伦意义上的忠信之义。“中”的观念主要不是用于人间社会伦理关系的解读与调整,而是为了配合天道规则法度的形成。将“五德”中的“中”通假为“忠”,并看作儒家的观念并无必要,是把“中”的理念狭隘化了,与《五纪》所见“中”的地位、作用不符。

最后,曹教授认为,从《五纪》关于“中”的论述,可以牵连、引申出一组相关的词汇,形成一个“概念簇”,这有助于对当时其他观念的思考。第一,“忠信”的概念。《五纪》的“中”含有“忠信”之意,但这个“忠信”不是后世儒家大力提倡的“以下事上”的“忠信”,而主要是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中正、公平意义上的“忠信”,是上对下的“忠信”。《五纪》的出现,证实了 《老子》、《郭店楚简》、《春秋繁露》等文献中的“信”带有“中”的影子,是“中”所具有的“忠信”特征的延伸或者演化。第二,“诚”的概念。《五纪》的内容中虽并无“诚”,但将《黄帝四经》、《鹖冠子》与《中庸》中的“中”“诚”概念与《五纪》的“中”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的思想背景与《五纪》这一类强调天道之德,强调天道与人道对应的文献有很大关系。第三,“一”的概念。黄老道家文献中“一”的概念,很可能也与“中”相关。在天道理论中,“中”与“一”是可以互换的。道家理论大量使用的“一”很有可能是“中”的化用。因此,曹教授认为,通过《五纪》的“中”概念的分析,我们既可将《尚书》、《逸周书》、《中庸》等传世文献与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串联起来,也可把“忠”、“信”、“诚”、“一”等概念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概念簇。他指出,目前学界对《五纪》的研究只是涉及了一些表层,希望学界能够深入推动《五纪》研究,就《五纪》与《洪范》、礼乐、天道、天人关系论、鬼神观、大一统意识等的关系问题做出进一步探索。

讲座后期,参会师生就“中”的统摄性与具体性的矛盾、《五纪》中“纪”的意义等方面提出问题,曹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持者杨华教授总结说,《五纪》内容涉及天道、人道、天人关系、天文地理、礼仪祭祀等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曹峰教授利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五纪》中的概念进行了地层式的剖面分析,是难能可贵的哲学研究。(通讯员:欧阳阿兰、焦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