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
——阳明学与船山学的缄默维度
龚 慧
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2021年12月18日,第七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主题为“阳明学与船山学的缄默维度”,主讲嘉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张学智教授,与谈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广友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钟治国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唐纪宇教授、同济大学谷继明副教授、武汉大学廖璨璨副教授、深圳大学冯骏豪助理教授、武汉大学刘沁讲师。本次工作坊由张昭炜教授召集主持,武汉大学研究生单珂瑶、肖宴红、韩文菁等共同参与。各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结合《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简称《缄默》)的思想展开讨论,内容包括三部分:缄默维度在儒释道三家的体现、阳明学的缄默维度、船山学的缄默维度。
张学智指出,缄默维度在中国哲学中始终存在,且中国哲学重视“默契”和“体证”的趋向使得缄默维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趋向主要来自中国哲学对自然哲学的重视,如孔子讲“予欲无言”(《论语·阳货》),《周易·象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又如《礼记·中庸》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孟子的“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都倾向于对天道的默契。这种默契须在道德、人格的修养到达一定境界后才能形成,所以其间更为重视“体证”。这种方法在道家也十分明显:如老子以“道”为最高理想,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为道”方法,用“无知无欲”讲“知道”之法。庄子追求与自然为一的虚无之道,他认识到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故以“知止”作为获知“大道”的开始,又以“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揭示“不可知”“不可言”的道,间接回答了如何知“道”的问题。佛教重视义解和实修,讲究定慧双修、解行兼运,以离言说的“涅槃”作为最高境界,并将名言概念视为不得已而用的工具,先由言得意,然后言意双遣。及至禅宗,形成独特的修养方式和灵活机动的教法,延展了精神层面“不道之道、无法之法”的本体论,并显示出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知识形态和悟入途径,这和儒家的“慎独”“养浩然之气”等个人的、内省的、精神力量的修养方法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士人重视内在超越的品格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形态。
王阳明的缄默维度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如他以禅宗的言说方式讲解儒家义理,又以“神变妙应而不流于荡,渊澄静寂而不堕于空”(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序》)区分儒家与佛、道二家。王阳明的缄默维度主要讲良知本体“不落一地”“去除遮蔽”的状态和收敛寂静而又能随时应变的境界,这重点表现为:一是龙场悟道的“日夜端居澄默”,二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回归本心,三是“潜龙勿用”的收敛为主。
从学问中体现的刚健正大的气象来看,船山学是缄默维度的反面。船山在不断反思明朝亡国原因的过程中生发出一种与传统缄默不同的方向,比如,他在不废义理的基础上,融合经学、理学,以实在的经学之理讲心学之体证与独悟,形成了一种踏实的学风。张昭炜则认为,船山学在弘扬正大昂扬的精神气概之时,兼具一个内在精神的指向,这种指向出现在《楚辞通释·远游》《庄子通》等著作中。船山对缄默维度具有个性的、有自己内在追求的一面,展现了他内在精神的“远游”和外在正大昂扬精神之间的张力与合力。谷继明认为,船山的缄默体现在“天道”的维度,如船山常讲“幽冥”和“隐显”、乾坤并建、十二位阴阳向背的学说。这种不能显现的东西不可称之为虚无,而是实有,它只是一个幽隐的状态而已,该状态貌似为“无”,但为“实有”,所以隐与显可以相互转化。由此,船山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缄默”,其与缄默相关联的功夫是“无执”,正如其强调《诗经》对人的急迫和执着的化解,让良知和善性自然流通,去除褊狭急躁之气和孕育宽和博大之气,与阳明的功夫类似,可以和缄默建立关联。
与会学者就张学智主讲内容和《缄默》思想进行讨论。钟治国阐述了北方王学对阳明默识之学这种缄默维度的传承,尤其突出了耿定向的“不容已”。周广友认为儒家缄默维度指向关于本体的认知和修养工夫论中不可言说的部分,包含两个层面:默于口与默于心,前者仍然在使用语言。“默”既可与言对言,亦可超越语言,缄默维度的阐释离不开语言哲学的参照系和比较哲学的视域。对儒家缄默话语体系的论析对反思儒学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唐纪宇就儒释道三家缄默维度的区别、“体证”功夫如何建立普遍性提出疑问。廖璨璨从动静的角度解读缄默维度,将阳明“侃去花间草”章的动静问题与程颢定和动静关系相勾连;并从方以智的“藏”出发,指出本体层面的“缄默”由静而动的生发性、创发性。冯骏豪从生命哲学与语言相关性来讨论缄默维度,指出生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会慢慢远离语言。刘沁通过道家、朱子学和黑格尔对语言的阐释,讨论语言与本体的关系,将缄默维度指向对偶然性和差异性的思考。
最后,张学智对上述讨论做出回应与总结,认为缄默维度重点在于如何解释“缄默”,解释维度越多越能够体现其哲学性,所以不应局限于儒学,而需扩充出更多面向。会议还讨论了张学智的新著《中国哲学概论》,以及编纂《明代哲学的源与流》等相关事宜。
作者简介:龚慧,女,江西赣州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