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学人共谈“海外史学期刊的现状与发表程序”

2023年10月14日晚,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97期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成功举办。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主办。主题为“海外史学期刊的现状与发表程序”,来自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助理教授卢佳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宏达,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相关史学期刊的现状、史学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杨国安参加论坛并做总结。论坛由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士第主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硕博研究生共三十余名参加了现场活动。

朴次茅斯大学助理教授卢佳男在线上对其所担任编委的《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杂志》,后简称JCEBS)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该杂志最近发表的经济史论文进行了讲解。JCEBS位于牛津大学TMCD研究院,由注册于伦敦的全英全欧中国经济学会(Chinese Economic Association UK/Europe, CEA)创立,发表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原创性高质量论文。该杂志计划推出的特刊旨在揭示历史如何显著影响现代经济发展,探讨过去的诸种制度安排、历史事件与现代经济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欢迎跨越传统学术分科的文章,鼓励采用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方法。可能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量化历史、制度分析、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分流等。特刊投稿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30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宏达以“史学论文的有机性和交流性”为主题,从自己身兼历史研究者和《史林》杂志编辑的不同身份出发,将撰写和发表论文的相关心得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专业训练的三个本领为:读书、史料分析和写作。史学写作的有机性应当是写作者呈现自我思想、见解的内在冲动,而交流性则指与目标读者的互动。我们需要将写作作为一种本领,而不仅仅只是一种任务,要将其作为一种内在需求,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自我审视,并具有读者意识,即既写给自己看,也要写给别人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读者想象为老师、评审或编辑,而理想的读者应当是学术共生者。蒋宏达从编辑眼光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所负责的杂志,对编辑如何选择文章,以及论文写作中最具交流性的部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杨结合自己在海外期刊发表文章的经历,对史学论文写作和发表进行了分享。他首先对写作和发表英文论文的要领进行了概述,指出英文论文写作在选题上需要具备全球、跨学科视野,以及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具体写作中又可以多用图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需要熟读英文论文,主动积累语言表达,模仿英文论文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以及借助谷歌翻译、DeepL、Grammarly、ChatGPT等工具进行辅助。最后结合自己的数次成功或失败的投稿经历,对如何投稿进行了分享,并向大家介绍了《Modern China》《Late Imperial China》两种史学杂志,以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Asia-Pacific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多种经济史学期刊。

活动最后,杨国安教授进行了总结,对三位老师和同学的分享表示了感谢,本次交流活动收益颇丰,今后将举办更多的活动,以期促进武汉大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准以及提升学术国际化的视野。

通讯员:朱金波(供稿)刘东湘(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