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宋怡明教授讲座:民间档案的信息生态——以永泰契约文书为例

2023年11月27日上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历史学院之邀,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宋怡明(Michael A.Szonyi)以《民间档案的信息生态——以永泰契约文书为例》为题,在历史学院101会议室开展了线下讲座。本次讲座是“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的第28讲,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01期,由我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外80多位师生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宋怡明(Michael A.Szonyi)教授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吴文雄讲座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宋怡明教授专注于使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式,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社会史,其著作包括《Practicing Kinship: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简称《实践亲属》,2002);《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简称《前线岛屿》,2008);《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简称《被统治的技艺》,2017)等,不少著作已在内地出版。

宋怡明(Michael A.Szonyi)教授此次讲座主要讨论明清以来民间档案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关系。他首先带领现场师生一起阅读多份福建永泰县契约文书,向大家展现了这些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契约文书背后的信息和价值。其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永泰文献的主要特点;其二,永泰信息生态的历史;其三,其他学者的研究方法;其四,民间档案与国家档案的对比。

宋怡明教授指出,文献信息系统至少应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读懂文献,弄清文献之间的彼此联系,二是研究文献的来世(After life),三是重新思考“文献”的定义。永泰地区是一个文献的社会。永泰的村民一直有保存文献的传统,目前已收集扫描了十多万份。但永泰文献的重要性不在于多,而在于其具有原生态的保存面貌,更重要的是永泰文献具有连续性特点,这是以往许多民间档案不能比拟的。研究发现,永泰的老百姓发明了一个处理文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他们的信息生态。也就是说,永泰的村民早已注意到了这些契约的流传、保留及取用问题。宋怡明教授认为,采用信息生态的研究方法,我们会发掘出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信息。通过这些连续的文献,我们可以探寻上手契与下手契的关系,甚至可以重现几百年前某个老百姓的日常故事,乃至还原一个家族的历史,这就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例如,他在讲座中还原了契约文书中吴履人的三代故事。研究历史,读懂文献十分重要,但只有了解文献之间的连续性,了解这个文献创造后怎么被利用,才是从初步读懂文献向信息生态的跨越。

在讲座中,宋怡明教授特别阐明了永泰契约文献的特点。他认为,永泰契约文书包括契约单、契约本身、分包、阄书等类型。他从档案学的视野,对这些文献做了初步分析,他认为分家书本身就是一个目录。他说,与西方契约的一式两份不同,永泰文书大部分由买方单向据有,极少一式两份。明清以来,永泰地区的老百姓创建了一个包括创造、流传、保留、聚取、解决意外等过程在内的契约信息生态系统。他特别指出,明清时期民间日用类书的影响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费孝通的“文字下乡”理论对思考民间文书问题仍有学术意义。他认为,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明清以来最关键的文件不是衙门内的政府档案,而是他们自己保留的私人档案,如土地契约、诉状等。讲座中,他还用Decuritization(证券化)、产权占有(对财产所有权90%)、No-reciprocal(非互惠性)等理论,对永泰文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最后,宋怡明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他认为档案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个棋盘。要了解这些档案就要考虑它们的信息生态,我们需要关注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对档案的影响,通过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一张普通契约背后的丰富信息和具体学问。

讲座最后,主持人杨华教授与在座老师们高度赞誉宋怡明教授这一研究的价值,认为其档案信息生态的研究方法对历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很大启发。宋怡明教授还就日用类书对民间社会的影响、契约真伪、“文字不下乡”等问题,与在座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通讯员:伦崇林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