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卜松山教授讲座:中国和西方美学——比较的思考

2024年4月15日上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文青学社之邀,卜松山教授以《中国和西方美学——比较的思考》为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二楼会议室开展讲座。本次讲座是文青学者论坛2024年第5期,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11期,由中心余来明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为卜教授颁发纪念证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包向飞教授、文学院刘春阳教授、哲学学院贺念副教授等及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了讲座。

Aesthetics作为认知性学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由西方学者建立。Aesthetics作为“美学”首先杜撰于日本,并传到中国。卜松山教授的讲座站在全球视角来比较和探讨中西方美学,从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的对比、现代中国美学与西方思想的邂逅等方面重新检讨“美学”作为现代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建构之间的关系。

讲座开始,卜松山教授指出诗词、书画是了解与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角度。他认为中国传统美学具有法和自然的融合、通过功夫达到完美、含蓄及富有想象力等特点。通过中国传统诗词及艺术理论,卜教授提出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自然和法。以唐朝的盛行的“律诗”为例:诗人作诗往往有一套法则和规范,即必须遵循一套严格的律,包括每行的长度和行数、韵、对仗等,这不同于西方语言。然而,这些诗歌虽遵循着严格的法则而作,却不乏自然、超逸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诗人遵循的“法”不是“死法”而是“活法”,即遵循自然。正如李梦阳所言:“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无法”。此外,中国传统美学是气韵贯通和生动的,看似随意之作,实则传递着精神上的精通与艺术的完美。中国传统美学又是含蓄的,如中国传统书画往往有其言外之意,所谓“言不尽意”,因此艺术创作就要求创作者自身的才能。

接着,卜教授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进行对比,由此窥见中西方美学的异同。一方面,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有其相似之处,如康德认为艺术品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创造与中国传统遵循“活法”相似。他提出的“审美理念”(想象力的这样一类表象)也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丰富的“言外”相通;另一方面,中西方美学有其差异性。如西方美学更重视原创性,西方艺术作品并不揭示它是如何被创作的,也不存在与其建立交流的可能,更没有让人做出类似作品的设备或规则,而中国美学更加强调精通、完美(原创性次之)。通过对中西方关于艺术讨论的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两者不同。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具有高度分析、系统化、概念化等特点,而中国美学著作则是非系统化、比喻性、概念多样化为主。当然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并非指示其优劣,而是各有所长,将二者比较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开展现代美学研究。

在讲座中,卜教授还指出,美学在中西方思想的争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美学构建了一个相对远离政治的领域;二是艺术的哲学作为美学的一部分让中国的智者有机会将他们传统的思想与之联系起来。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明确他们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他们明白自己的文化是美学的要素。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林语堂“诗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宗教”、王国维提出“意境”与“境界”的基本美学概念等,他们代表着早期中西方文化间的思想交流。虽然中国现代美学很大程度上通过接受德国唯心主义而形成,但由于多种原因(常年战争、翻译中的大问题等),美学的这种沿袭(从鲍姆加登到康德到马克思)传至中国约滞后百年,这导致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大大背离了自身的传统,因此现代中国美学很大程度上是对“美”的研究,即Beautology(美的学问)。

最后,卜教授认为虽然现今世界范围内西方在艺术和美学方面占据着优势,但它也必须要不断创新,要具备一种解放功能。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美学有不同特点和优势,它的兴盛将为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一种手段,并且,在通向全球现代的道路上,中国也同样可能更多地觉察到自身文化传统。未来艺术家们将如何在不同文化、传统及他们获得多重身份的行动中协调自身,这又将导致何种艺术(及美学)的混合模式:是否会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从这一融合中脱颖而出?丰富的中国艺术美学传统是否仍会在这一邂逅中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拭目以待。

讲座最后,主持人余来明教授肯定了卜教授美学研究的价值,认为他是站在世界整体的角度来进行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这对我们用“美”来判断中国古代艺术及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具有重要启发。卜教授还就艺术作品鉴赏、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话语以及对模仿概念的理解等问题与在座师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与交流。

卜松山教授(Prof. Dr. Karl-Heinz Pohl)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先后任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文学与哲学教授、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特里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曾任特里尔大学文学与媒体学院前院长、汉学系主任、特里尔 Académie du Midi 哲学研究院主席、特里尔欧亚协会主席。从事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中西跨文化交际与对话等研究,著有《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与中国作跨 文化对话》《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一位德国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儒家精神与世界伦理》《郑板桥》《陶渊明》等,为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主要德文译者。

(通讯员:伦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