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付志宇教授讲座:“史蕴诗心——浅议文史互证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2024年6月1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之邀,西南交通大学付志宇教授以“史蕴诗心——浅议文史互证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运用”为题,在历史学院106会议室进行了讲座。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武汉大学图书馆周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聂长顺教授、洪均副教授、历史学院赵士第助理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曹琳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李波副教授等与会,历史学院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图片

讲座伊始,付教授结合中国的史学传统,简要梳理了各代的“诗史”传统与“诗史”方法。及至近代,自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启动“史界革命”,拉开史学近代化进程的序幕后,史学与文学的关系更加亲近。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运用诗文证史,文史并用,纲目并重,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可行性。

其次,付教授介绍了文史互证的思路。文史互证的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为以诗补史,二为以诗证史,三为以史说诗。付志宇教授提出要注意文史互证的重点难点以及适用范围等问题。如“以诗补史”的功能通常可适用于三种情况:其一,“补史之阙”,即适用于补充那些缺乏记载或孤证不足之史。其二,“正史之讹”,即适用于纠正那些诬妄不公或相互矛盾之史。其三,“发史之明”,即适用于发明那些潜德幽光或曲笔隐恶之史。

第三,付教授讨论了文史互证中的“以意逆志”与思想史的问题。付教授从知人论世与人诗异象、“诗无达诂”与心史、“了解之同情”与“自作多情”、“未必然”与“何必不然”四个方面,探讨了在运用诗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文章风格与作者品行并非完全对立,对诗人思想的评价要符合诗人的时代局限和认识水平,从诗人之心出发去循诗之迹等问题。

第四,文史互证方法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传统经济史学的研究基础主要考察经史部中的经典和精英作品,对诗文词曲等集部作品和戏剧小说等民间文学作品则较少涉猎。付教授认为,国家的经济制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主流的经济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经济政策的制订产生重要影响,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当时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因此可以成为经济史学研究很有说服力的补充佐证材料。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甚至比正史更能翔实地表达出时人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进而反映出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付教授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从王安石和苏轼诗文看变法思想》和《<金瓶梅>所见之财政现象》》为例,讨论了文史互证方法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图片

讲座结束后陈锋教授、周荣教授、聂长顺教授等就历史学史料运用、诗歌的夸大性、诗文收集等进行交流。运用文史互证方法对正史关于经济制度的记载加以补证,有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创新价值。讲座对文史互证在经济史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与优势加以检视,总结出需要遵循的学科规律和需要避免的学术误区。与会师生交流深入热切,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