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之邀,田浩教授以《寻道: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题,在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B228教室做了一场线下讲座。本次讲座是本中心“真知·中国”系列讲座的第31场,也是“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讲坛”的第218期,由我中心杨华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共70多人参与了讲座。
田浩教授(Hoyt Cleveland Tillman)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早年获得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语言博士学位,师从史华慈和余英时教授,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历任华盛顿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张客座教授等职,获洪堡基金会研究奖。主要著作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宋金元时期的<中庸>与道统问题》等,在宋代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田浩教授首先从他的求学经历谈起。他说,自己出生于美国南部乡村,较为闭塞的环境让他并未与中国有所接触,而美国南部所谓“落后”的文化传统使他对人群如何认知自己的文化问题极为关注。第一次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是在大学的一次论文选题中,正是这次奇妙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是否能将中国作为他的研究对象。在进入哈佛研究生院学习后,史华兹教授开设的“朱子语录”课程正式将田浩教授拉入了儒学研究的领域。此后,田浩教授多次来往中国,与邓广铭、张岱年等著名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谈起对自身影响较为深远的几位学者,田浩教授尤其谈到了邓广铭先生。他早年发现了与朱熹(1130-1200)同时代的陈亮(1143-1194)文稿《圈点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得到邓广铭先生首肯,后来邓先生在增订《陈亮集》时利用了这一重要版本。田浩教授指出,邓广铭先生对于陈亮生平及思想的研究对他极具启发意义。
在谈到自身的学术经历后,田浩教授通过一些学术见解和学术论争,对青年学生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提出经验性指导。首先是读书方法。他认为,阅读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即读者面对材料时逐字阅读,仔细考究,追根溯源,同时强调读者自身与材料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阅读是中国传统的方法,如朱熹、吕祖谦等大儒多用此法。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提炼核心法,读者在阅读前先翻阅标题、目录、参考材料、前言、结论等概括性论述,以判断此书的阅读价值。在此基础上总结此书之研究方法、论证工具等,进行条理性梳理。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田浩教授认为,在处理具体材料时应采取第一种读书方法,避免贪多不透,而面对研究著述则应采用第二种读书方法,迅速抓住文章的核心。
田浩教授以自己研究南宋时期留存于北方地区的儒学与金人政权的关系为例,指出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认为面对材料解读问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深情地回忆了就陈亮的新材料与狄百瑞、洪业、史华慈、余英时、邓广铭等学者讨论的过程,认为面对新材料要坚持己见,把新材料化为解读历史大命题的真正助力。
讲座最后,主持人杨华教授高度赞扬了田浩教授的研究及其所体现的方法论意义,称其为“近40年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提问环节,田浩教授还就道统观的文本基础问题、研究著述国际化问题、“朱子家礼”当代传承问题等,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历史学院和我中心的杨果、欧阳祯人、申万里、陈曦、范云飞等老师参加了学术讲座。(周伶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