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明清时期地方文献与基层治理”工作坊成功举行

2024年11月16日,“明清时期地方文献与基层治理”工作坊于武汉大学圆满举办。此次工作坊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北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等中外高校,以及《光明日报》《江汉论坛》《安徽史学》《福建论坛》等学术刊物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1.

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主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陈锋教授致欢迎辞,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武汉大学明清社会经济史专业多年来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方面的成绩,深入评析了地方文献在研究基层治理中的关键性作用,并热忱邀请各位学者共襄学术盛举。

在嘉宾发言环节,安徽理工大学柏桦教授从数十年的研究经验出发,指出各地档案文书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学者们应秉持敏锐洞察力,积极发掘散落在不同机构的地方文献。陈锋教授以《清代榷关、税收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言,对清代关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着重谈到了如何利用档案在关税这一传统财政史领域进行深化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建民教授以《湖北地方文献检阅札记》为题发言,以契约文书中的别字与各类官印识别为切入点,强调民间文献研究应熟悉契约文书形制格式并关注各地民间书写习俗特征等问题。张建民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蕴含着多年研究民间文献的深厚功底与切实感悟。

425b8ef00df880f00f23100adaedcdd62a0d2642be99e292354dbc77994d6642fa81a8223286b69ea5a0f5529f9d4

在主题发言环节,杨国安教授在《明清土地制度研究的取径与方法:以土地文书为中心》的发言中提出,中国土地制度目前研究成果丰富,但在研究视角、内容及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将土地制度史与区域史、生态环境史相结合,注重田野考察,进一步挖掘和运用民间土地文书。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康健研究员在《晚清徽州中人问题新探——兼论中人研究的新范式》中运用徽州契约文书探讨“中人”身份、中资率等问题,有效推进传统徽州中人研究向纵深发展。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韩祥教授以《清代灾害治理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研究》为题发言,指出传统中国灾害治理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在二者互动下清代灾害治理呈现出多种形态。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振国副教授在《清代“满洲无微员”考》发言中考察了“满洲无微员”这一规定在有清一代的发展演变状况,并延伸探讨了清代官员选任、外官结构、地方治理与民族交融等问题。

7e3487497ba3b60a9cdc5e211142f3d5c563ad4343b20dcd111a1126e727bf

ba9a15cbd53bbea95261cd4d923767e084e8a9249f25c2a1f27ff4675f82b8

本次工作坊共设两个分会场,在分会场报告与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提交的论文内容展开讨论。

分会场一共汇报七篇论文,冯慧鑫(湖北大学)通过分析湖北岳口熊氏留存的典业文书指出其典当经营均采取合伙股份制,目前留存的典本分拨文书对研究“折伙”提供了详实史料。郭宇昕(南昌大学)考察了正德、万历《建昌府志》,认为明代方志更多保存了纂修官绅的个人特色,更好反映了明代地方治理之实态。徐维良(武汉大学)认为湖南在清初推行软抬过程中陆续推动了差役、丁银按粮摊派的进程,实现了赋役量化、以粮摊派的合征,进而实现了地方以粮额为标准的“废甲编区”改革。何亲青(武汉大学)考察了清末民初塖县东岳会共有财产的运作,对该会赋税交纳、会员管理、会产经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古小军(武汉大学)梳理了清代陕西苑马寺七监归并州县的过程,指出七监归并意味着苑马寺系统原有人口、土地、城池堡垒及“三分帮一银”、学额与学田租佃等各类资源的重新分割和整合。仇慧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以宝庆府为中心对清代湖南都甲中的“户”进行了考察,认为“户”已经不登记真实的纳税人,都甲实际上失去对具体人户的控制。张九龙(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对明清官民双方在祭祀行为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认为礼制并非一种单一的国家权力象征,而是包含了民众意志和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复杂社会现象。

分会场二共汇报六篇论文,叶鹏(上海大学)指出嘉道间分设酉阳考棚一案展现出了考试制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过程,反映了基层考试经费分派的具体运作机理。胡存璐(华中师范大学)考察了山西各路管粮同知、通判的演变过程,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明清两朝面对不同治理形势进行的地方管理体制的探索与调整。王笑尘(南开大学)还原了天津长芦育婴堂女婴婚配出堂的历史情境,并通过“领婴为妻”这一现象管窥近代婚姻观念、女性地位、慈善事业转型等问题。余璐(上海师范大学)论述了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地方官僚体系中“藩臬兼衔”之法的发展历程,并由此窥见清承明制整体趋势中明清两朝的不同立国规模与统治逻辑。何永智(中央民族大学)着眼于嘉道以降地方财税管理中“有征无解”的现象,剖析了其对中央层面宏观财计安排与地方层面经费筹酌调度的影响,并提出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映射出清中叶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的衰弱。张佳傲(清华大学)以两部运员日记为中心,结合档案、政书等史料,探究了嘉道时期铜铅京运的经费来源及运作,指出以经费奏销外收支形式实现央地互动是嘉道时期财政与社会的一个缩影。各分会场的论文研讨十分活跃,出现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某些论文点评者发言时间甚至超过论文作者,与会嘉宾与师生受益匪浅。

cd50f9444abf68a978efcc7ec4b3aa1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洪均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赵士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尹巧瑞等二位青年教师对分会场研讨进行了总结,指出与会学者紧扣工作坊主题,善用家谱、契约、账簿等地方文献,从新史料中挖掘出了大量新问题。最后由柏桦教授进行总结发言,肯定了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从研究视角、资料运用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鼓励青年学者在研究中能够突破局限,既能以“虫眼”观察微观世界,又能有“鸟眼”体察宏观世界。

ac17d334ad48ae716e706d45692814bd8e3847ba6b43a1716cbc971f10a517

86353361706c14de15e3cb6d6e4d8a3ebaf6b10264122edeef43f25ef3ad1e

本次工作坊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师生的努力下成功举办,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互动与交流,相信未来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75d6dc0e9f5a22e3154aa5a4fa7ac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