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下午,应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及历史学院之邀,江西师范大学方兴研究员在历史学院10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赋役全书》的编造与晚明财政的破产”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亦为“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225期,由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主持,陈锋教授、聂长顺教授、洪均副教授、赵士第博士、尹巧瑞博士等列席与谈,校内外师生四十余人到场聆听。

方兴老师首先指出“国本之争”“三大征”的发生、女真的崛起及陕西民变等各种矛盾的激化导致晚明面临财政困境。在这一背景下,明朝政府在《万历会计录》的基础上编造《赋役全书》,旨在开源节流,缓解财政危机。
随后,方兴老师深入阐述了《赋役全书》复杂的编造过程。《赋役全书》的编造遵循“一条鞭”原则,对征税对象的财产变化登记造册以确定税额。天启、崇祯时期,一方面明廷催促各地加速编造《赋役全书》,希望能够裁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继续各项加派,“辽饷”及其他加派被纳入其中。各地为维护自身利益,在编造或修订《赋役全书》时态度消极,终明之世,该书都未能顺利呈交朝廷。
方兴老师进而提出,天启、崇祯时期《赋役全书》的编造过程也是明朝由内忧外患到内外交困,最终走向绝境的过程。随着“辽饷”“剿饷”特别是“练饷”加派不断增加,明朝财政陷入绝境。加之农民战争蔓延、遍地灾荒,高预算的财政计划无法实现,统治集团及富民群体在筹措饷银方面亦矛盾重重。在这种形势下,各阶层开始发生分化,明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分裂。由此,方兴老师认为明末财政危机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社会危机在国家财政上的体现。明朝最终走向灭亡,不仅是因为财政破产和军事溃败,更在于其无法继续保护社会各阶层利益而被抛弃。

在互动环节,方兴老师就大顺及大西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江西最快响应《赋役全书》编造的社会因素、明末“三饷”加派反应剧烈的原因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杨国安教授就明清两湖乃至全国赋税征收的制度设计及地方差异进行了阐释。陈锋教授高度肯定了方兴老师的讲座,并对讲座进行总结。陈锋教授指出方兴老师的报告内容翔实、议题丰富,对师生有很多启发意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不同地区的研究要深入挖掘新材料,精准把握各地区特性,以严谨态度对待历史研究。同学们在学习中首先要夯实基础,明晰基本问题,进而逐步拓展研究视野,提升学术能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