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学者
学术动态
项目简介
学者文章
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
中心简报
人文论丛
数字资源
媒体传真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应邀来中心讲学

2024年3月23日下午,中山大学中文系康保成教授应邀来中心作题为《〈牡丹亭〉还蕴藏着哪些未解之谜?》的讲座。康保成教授为原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讲座由中心兼职研究员鲁小俊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康保成教授从《牡丹亭》的注释情况与俞平伯先生于80年代对《牡丹亭》研究的看法入手,指出尽管有徐朔方先生的《牡丹亭》注本,但《牡丹亭》还有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

讲座过程中,康教授选取了一系列难以解释的例子予以诠释。如“刮尽鲸鳌背上霜”实际上是结合了描述为学刻苦的“刮霜”与“独占鳌头”表现柳梦梅用功读书成功求取功名,不能作字面理解。又如“相公纂下小姐班”颇为费解。康教授认为,“纂”应当是“躜”的音假,而“班”表达的是次序的意思,直接用“小姐”加上“班”表达小姐紧跟在相公后的意思是《牡丹亭》的创造。

康教授指出,汤显祖作剧“以意、趣、神、色为主”。《牡丹亭》中对于先秦典籍、唐宋诗词、元曲及明代话本小说,信手拈来,随意安置。作品用典灵活,使用衬字也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又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新的词汇与语法形式。以上种种也导致了读者对于《牡丹亭》的误解,不经历一番仔细的品味、推敲,就不能解开词曲背后的玄机,获得应有的审美感受。

鲁小俊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鲁老师指出,由于汤显祖的创作特点,《牡丹亭》的很多内容不易明白,弄清楚需要毫费很大力气,康老师对《牡丹亭》的笺注、考证使我们受益匪浅。

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与康老师交流。康老师细致回答了如何进一步推动经典作品的研究,古代戏曲中的曲律与衬字等问题。本次讲座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在与会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地落下帷幕。

(图:李翔、邢榕、张永铸|文:张永铸)